8月8日晚,立秋后的濟南空氣微涼而潮濕,在濟南百花洲小南湖夜市上,往來的游客被夜市上的一處擺滿了手工布藝品的攤位所吸引。攤位“掌柜”張慧和女兒楠楠正在和顧客閑聊,“你看這款口金包,需要5層面料、12道工序,都是一針一線縫制出來的哦。”

今年58歲的張慧老家在江蘇揚州,從六歲起她就跟著外婆學習傳統女紅,縫個小香囊、繡個小花兒等,練就了一手好針線活兒。長大后,張慧一直沒有丟下手里的針線,許多年來一直默默研究傳統手工制作。私底下,她沒事就窩在家里設計、制作,縫制的布藝品小到傳統的香包、抽紙盒,大到衣服、口金包等,種類多達百余種。

再后來,張慧結婚生子,有了女兒楠楠。從楠楠一出生,小衣服、小書包等就從來沒有買過,都是張慧自己設計、然后一針一線縫制出來的,讓親戚朋友們羨慕不已。過年的時候,張慧也會給親戚朋友家的孩子量身制作衣服,送給他們做新年禮物。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雖然孩子們都長大了,但是張慧每年都會縫制一些既實用又好看的布藝品給親戚朋友們送過去。在眼下全是大批量工廠生產的年代,張慧的一針一線顯得格外“另類”和珍貴。

張慧正在手把手地教喜愛手工制作的市民做手工,她希望把自己的技能全部傳授給他們,讓他們把傳統手工傳承下去。
2015年,退休后的張慧全身心地投入到傳統手工制作中去。偶然的一次機會,讓她結識了一些有著同樣愛好的朋友。這些人有老人也有年輕人,他們很喜歡張慧制作的布藝品,但是苦于技藝不精,甚至沒有動過針線。這讓張慧深深感覺到,傳統女紅這種源遠流長的工藝已經出現人才斷層,如果不好好傳承,即將面臨失傳。

于是,張慧開始教給這些人制作傳統手工,剛開始是免費,后來象征性地收取幾塊錢的材料費。如今,隨著來學習手工制作的人越來越多,張慧也越來越忙。“最多的時候要同時教給200多人做手工,平時每周有四天時間都在上課。”張慧笑著說,“有時候也會走進校園、企業、社區等等,免費為他們傳授手藝。”為了把深愛的傳統手工工藝傳承下去,每年她都會有一百多場授課活動,手把手教會了無數手工制作愛好者。

受張慧的影響,女兒楠楠從小也喜歡傳統手工制作。大學畢業楠楠當了幾年老師后,毅然辭職和媽媽一起專心做起傳統手工,和媽媽一起上課、一起傳授手藝。“這也是傳承啊!”張慧看到女兒能潛心學習女紅,欣慰不已,“我一輩子就做了這么一件事,如今老了,真心想把傳統女紅傳承下去,讓咱們的傳統手工一直傳承下去。”

眼下,張慧受朋友邀請,和女兒一起在百花洲小南湖夜市上支起一席攤位,她們平時制作的口金包、口紅包、香囊、小南瓜等等各種手工作品擺了滿滿一桌子。她們賣的東西都很便宜,主要是結交更多有著相同愛好的朋友,一起交流和傳承傳統文化。夜市上,攤主們互相笑稱為“掌柜”,其實,張慧更愿意別人叫她手藝人。
文/片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