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8日電 題:情滿邊疆 奮斗無悔——走近2019年“最美支邊人物”(上)

  新華社記者

  有一群人,他們把對親人的思念深埋心底,只為遠方那一張張純真的笑臉;有一群人,他們跨越山水歷盡艱辛,只為讓幸福的“春風”吹向邊疆……

  在全黨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嶄新面貌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宣部發布了2019年“最美支邊人物”候選人先進事跡。

  皚皚雪山,見證扎根邊疆、奮斗不息的忙碌身影;

  茫茫林海,訴說團結和睦、親如一家的動人故事。

  擇一事為一地獻一生

  “我不留在上海,我就是要去柳州。”1958年,年僅20歲的楊冠淼作出了人生的選擇。這份堅定,源自一個宏大的理想:要在廣西建設一個大型的現代化工廠。

  從用竹子搭建的廠房到如今屹立于國際市場、擁有幾乎涉及工程機械全部產品線的現代化企業,由弱到強的背后,是楊冠淼和他的同伴們60年如一日的拼搏奮斗。

  就在楊冠淼選擇去廣西的同一年,剛剛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的羅遼復背上行囊,踏上前往內蒙古的旅途。等待他的內蒙古大學正處于起步階段,教研條件簡陋,缺少資料設備。沒有文獻,他就去北京找;沒有圖書,他就去外地買;沒有能夠討論科研問題的對象,他就與自己的大學同學書信交流。就這樣,羅遼復為內蒙古大學物理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今年86歲的劉銘庭選擇用一生守望的,是塔克拉瑪干沙漠。為了摸清沙漠“脾氣”,他繞著塔里木盆地轉了7圈,走了約40萬公里。經過反復考察研究,劉銘庭成功培育既能防風固沙、又能創造經濟效益的紅柳肉蓯蓉。如今,新疆策勒縣、于田縣已擺脫“沙逼城下”之困,曾經深度貧困的農戶靠著它蓋起了新房,買上了汽車。

  放眼長遠授人以漁

  2016年,45歲的劉云軍從北京到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任院長。剛進辦公室,一大摞辭職報告就給了他一個“下馬威”。那時的玉樹州人民醫院最多時一個月轉出病人2000人次。

  必須改革!3年來,玉樹州人民醫院醫務人員增加100多人,醫院先后組建新生兒重癥監護等14個新學科、開展168項新技術,填補玉樹多項診療技術空白……劉云軍3年間瘦了20斤。

  2016年夏天,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傅欣帶領40名專任教師,來到西藏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針對西藏師資力量薄弱狀況,他與團隊設計了“規范化教科研流程”、打造出“青年教師——成熟教師——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名師”梯隊培養機制。

  2016年,中國石油援藏干部梁楠郁進藏后擔任西藏那曲市雙湖縣常務副縣長。隆冬10月,為調研鹵蟲卵產業,梁楠郁在幾近結冰的香錯湖邊搭起帳篷,一住就是十幾天。

  鹵蟲卵是蝦蟹養殖的餌料,是雙湖的“錢包”。為了提升餌料銷售單價,梁楠郁走訪了30余家國內餌料加工和銷售企業,掌握了加工技術、客戶鏈條等資料。

  為了支援新疆大學電氣工程學科的發展,新疆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院長周遠翔不斷奔走在北京和新疆之間,協調成立了由清華大學18名國內外知名電氣領域專家組成的援疆專家團隊,為學院學科建設提供咨詢指導。他深入分析學院發展“瓶頸”,制定了教學、科研并用的實驗室建設模式,建立績效考核與學科發展貢獻度掛鉤的學科發展思路,充分調動教師從事教學科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地區,律慶堂全身心投入反貪污賄賂、反侵權瀆職等工作。阿里地區人口基數小,案件數量少,干警辦案經驗不足,律慶堂就利用業余時間編寫了一套共計100余萬字的業務用書,內容翔實,實用性強,成為干警的“隨身寶”。

  舍小家為大家

  從2011年到2019年,來自遼寧的援疆干部李世英連續6次申請援疆延期。

  李世英掛職的新疆天業(集團)有限公司是國內氯堿化工行業的領軍企業。彼2012年,為全力推動利用電石尾氣生產乙二醇項目技術實現產業化,李世英和技術人員在各個城市奔波。期間,上大學的兒子生病了需要回家休養,同事們勸李世英回去看看。李世英“狠心”拒絕:“乙二醇項目都火燒眉毛了,哪有時間回家?”

  對進疆掛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十二師三坪農場場長助理的孫義來說,每天為招商引資不知道要打多少電話,少有時間與家人聯系。收獲的是,1年間,20余家企業前來參觀考察,3個物流項目、1個工業實體項目成功簽約,總投資近30億元。

  父母病重直到去世,遠在萬里之外無法陪伴,是浙江麗水市援疆指揮部指揮長羅運乾一生的遺憾,唯有以新疆新和縣的發展告慰父母。

  針對新和縣農產品資源豐富,但農民收入不高的現狀,羅運乾帶領指揮部將“百村千廠”工程和“農民雙創園”項目有機結合,在多個鄉鎮建設衛星工廠,幫助各民族兄弟在“家門口”就業。

  “你干的是國家的大事,家里的小事就不要操心了。”羅運乾銘記著父親去世前的叮囑,把對父親的懷念深埋心底。

“最美支邊人物”孫義:建功邊疆 青春無悔“最美支邊人物”孫義:建功邊疆 青春無悔

  2018年9月,山東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治疆方略和對兵團的定位要求,精準對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維穩戍邊、深化改革、向南發展需求,選派15名鄉鎮干部到兵團十二師掛職,參與團場綜合配套改革、設區建鎮、招商引資等工作。

  面對神圣的援疆使命,禹城市莒鎮黨委委員孫義毅然放棄后方優越條件,主動擔起援疆重任。身為共產黨員的他義無反顧,告別了父母、妻子和不滿兩歲的孩子,毅然加入援疆隊伍的大家庭,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和忠誠擔當,展示了山東援疆干部的風采。因其表現突出,2019年7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孫義同志“最美支邊人物”稱號。

  勇擔重任

  立志把援疆工作做好做實

  7月17日下午4點,記者撥通了孫義的電話。簡單說明情況后,孫義告訴記者“手上正忙,半小時后回電”,并連連表示歉意。半小時后,記者接到了孫義打來的電話,得知他才剛剛吃過午飯。

  “最近幾天手上積壓了一堆活,我們要加班加點推進援疆項目加快實施。”孫義說,自去年9月10日抵達新疆那天起,他就悄悄立志把援疆工作做好、做實。“援疆工作代表著德州乃至山東的形象,既然來了就必須把工作做好,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組織,對得起自己和家人。”孫義說。今年30歲的他有一個溫馨的家庭和不滿兩歲的孩子,之所以義無反顧地作出援疆決定,是因為他和所有山東援疆干部一樣,用行動踐行筑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黨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記者了解到,進疆之初,孫義掛任兵團十二師三坪農場場長助理,負責招商引資工作。“剛到沒多久,當地領導就帶我參加兵團十二師的招商引資會,要約談問責當地的招商事宜,面對這樣的困境,雖然壓力大,但也必須想辦法突破。”孫義說。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和其他援疆干部積極謀劃,充分發揮團場區位優越、交通便捷的優勢,積極牽線搭橋,邀請盈石集團、香港泉康投資、圣樺集團等20余家企業前來參觀考察,達成多項投資合作意向。

  正當三坪農場招商工作稍有起色之時,家中卻突然傳來姥姥去世的噩耗。由于當時的招商引資工作正在最關鍵的時刻,他選擇繼續工作,沒能送老人最后一程,這讓他十分遺憾。

  去年11月份,在山東省援疆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兵團十二師成功簽約了3個物流項目,1個工業實體項目,總投資近30億元。

  孫義的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精神,得到了當地領導、同事的一致好評,因工作突出,他被選調到十二師發改委工作。

  兢兢業業

  過度勞累病倒在工作崗位上

  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視察對口支援兵團工作時提出,要聚焦立體組團,打造山東印記,創新援疆特色品牌。省對口支援兵團由省直11個部門單位和棗莊、德州兩市首次首批組合選派到兵團,由于缺乏規范系統的項目資金、工作經費管理運行制度,致使援疆資金撥付困難,項目推進緩慢,嚴重影響援疆工作開展。面對困境,根據省對口支援兵團干部管理組黨委統一部署安排,孫義承擔起了《山東省對口支援兵團財經管理制度匯編》的編纂、審核和修訂工作。為此,他查閱了大量政策法規,主動放棄元旦假期,帶病堅持工作。

  今年1月3日下午,正在辦公室忙碌的孫義突然感覺天旋地轉、頭暈眼花。為了搶抓工作進度,顧不得身體不適,他隨便吃了幾片感冒藥后,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直到當晚11點,沒有吃晚飯的孫義仍和“援友”們一起修改完善項目資金管理實施辦法、招投標實施細則等制度規范。

  “當晚11點半左右,我們在受援單位附近小飯館吃加班餐時,感覺渾身冒汗,大家說我臉色通紅可能發燒了,就勸我回去休息。沒想到剛出門竟然昏倒了,隨后同事們就把我送到了烏魯木齊市空軍醫院。”孫義說,當時自己有點意識不清,也沒想到高燒到了41.5攝氏度。

  病床上的他隱隱約約地聽到醫生不停責問“什么工作這么忙?為什么不早來?”“高燒會出現大問題”……隨即,醫生診斷孫義這次病倒為“因為過度勞累致使免疫力下降,加之病菌感染引起的高燒”。“孫義,辛苦了,你是山東援疆干部的好榜樣!”十二師黨委副書記、副政委,山東省對口支援兵團干部領隊張成偉也來了。站在病床前,他拉著孫義的手再三叮囑:“工作再忙,也要照顧好身體,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事,我能挺得住!感謝師黨委和山東省對口支援兵團干部管理組黨委的關心。”躺在病床上的孫義,看著領導、同事放下手中的工作,紛紛前來看望自己,熱淚奪眶而出。“醫生,我啥時候能出院?”病床上的孫義心急如焚,心心念念的仍是手頭的工作:“項目還沒有落地,正是要抓緊時間推進的關鍵時候,我這個時候生病住院,肯定要耽誤進度。”住院三天,剛剛退燒的孫義不顧醫生的勸阻,主動要求返回工作崗位。當醫生們得知孫義是山東的援疆干部時,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原來,早在元旦前一周,孫義就已連續輾轉于烏魯木齊、喀什、深圳、浙江等地,考察學習援疆項目、洽談簽約招商項目,回來后顧不上休息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之中,長時間的過度勞累,導致身體嚴重透支,最終他累倒在工作崗位上。

  踐行使命

  為打造山東援疆品牌嘔心瀝血

  因身體原因,今年春節假期,孫義提前幾天回禹城老家調養。“干部管理組的領導們關心我,但我身體確實恢復得差不多了,我覺得多做點工作心里更踏實。”

  原來,就在回家調養期間,孫義仍在積極對接省內項目。春節前夕,他又四處奔波為援疆干部送去山東省對口支援兵團干部管理組致援派干部人才親屬的《慰問信》和致各援派單位的《感謝信》,信中充分肯定了援疆干部人才一年的辛勤付出和工作成績。援疆親友接到慰問信時紛紛表示:“一人援疆、全家光榮”,“無論如何也要全力支持你們,你們安心工作,努力為山東人民增光”……

  農歷正月初十,孫義又開始奔忙于德州、安徽太和兩地,對接洽談招商引資項目;農歷正月十六,第一時間返疆工作,積極推進援疆項目建設。今年以來,他圍繞立體組團、打造山東印記,全力推進落實了山東省對口支援兵團第十二師教育高質量發展中心建設工程、十二師中小學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工程等十大工程建設,為山東援疆品牌的打造嘔心瀝血。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大義援疆、忠誠擔當。孫義始終秉承發揚齊魯兒女忠厚正直、豁達淳樸、崇禮尚義、勇敢堅韌、勤勞智慧的優良傳統和改革創新、開放包容、忠誠守信、務實拼搏、敢為人先的新時期山東精神,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兵團精神,詮釋著大愛無疆的忠誠、奉獻、擔當,是新時代的“泰山挑山工”、“天山軍墾兵”。

  他用樸實的行動踐行著齊魯兒女忠厚正直、豁達淳樸、崇禮尚義、勇敢堅韌、勤勞智慧的優良傳統和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是全體援派干部學習的榜樣。

  2019年3月,山東省對口支援兵團干部管理組授予他“優秀援疆干部”稱號;7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孫義同志“最美支邊人物”稱號。(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