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每天產生7.5萬噸生活垃圾 山東生活垃圾分類明年有望立法

濟南市不少小區已經配備了生活垃圾分類垃圾箱。 (付曉峰 攝)濟南市不少小區已經配備了生活垃圾分類垃圾箱。 (付曉峰 攝)

  7月15日,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召開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媒體通報會,山東將通過立法增強垃圾分類的強制性。

  據介紹,我省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仍處于起步階段,從2015年到2018年,我省共產生生活垃圾約1億噸,每年增長的幅度約7%,平均每天可產生7.5萬噸的生活垃圾。省住建廳城管局局長楊建武透露,計劃于今年年底前按程序按規定向山東省人大提交《山東省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條例》,一旦確定為明年立法計劃,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就會按期提報省人大審議、通過。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已達98%以上

  記者從會上獲悉,山東省對垃圾分類的法治化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加快立法進程。提請山東省人大制定出臺《山東省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條例》,明確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要求,依法推進生活垃圾強制分類。二是加強規劃引領。組織編制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專項規劃,統籌垃圾分類設施建設布局。三是完善標準體系,強化技術規范指導,研究制定《山東省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規范》,完善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設施配置、廚余垃圾處理工藝、生活垃圾制肥等標準和相關技術導則。”

  “目前在國內省級層面還沒有專門的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條例。上海出臺的條例側重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山東的這個條例不僅管生活垃圾分類,還包含垃圾分類的規劃、建設。”楊建武介紹說,《山東省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條例》是全流程、全鏈條管理,規范黨政機關、社會各界的行為,以及對違規行為處罰的內容,總體來說指導山東16市因地制宜推進生活垃圾處理。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1月到5月,全省共無害化處理生活垃圾約1136.86萬噸。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已投產運營的垃圾處理場(廠)已達到129座,每天處理生活垃圾約6.89萬噸;正在建設的有49座,設計處理規模約每天3.98萬噸。已建成運行餐廚廢棄物處理設施18座,設計處理能力約2902噸/日。截至目前,住建部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信息系統內的146個點位已整治完成134個。此外,據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山東省處理生活垃圾的方式主要是靠焚燒和填埋兩種方式。目前,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已達到98%以上。

  但總體來看,全省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仍處于起步階段,無論是頂層設計,還是落實推進,無論是前端投放、中端收運,還是末端處理,都存在短板。比如,試點推進力度不夠,垃圾分施設施基礎薄弱,末端處理技術水平不高,財政資金投入不足,分類標準和法規體系不健全,群眾分類意識不強等困難問題,都亟待破解。

  建設全程分類體系

  出臺激勵約束政策

  記者從會上還了解到,濟南市是全國46個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工作的重點城市之一。目前濟南市區內至少有5家社會企業從前端的分類開始就參與其中,同時,更多的企業試圖提供垃圾全收集的方案,實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類回收、分類處置,并以政府購買服務或補貼的方式來尋求可持續的運轉。

  目前,雖然濟南對生活垃圾分類還未實行強制,但近兩年已有不少市民可以就近找到智能垃圾回收箱,24小時投放可回收垃圾。在歷城區花洪路的民航宿舍就有一臺藍色的智能回收機,放在小區內多個普通垃圾桶旁。門衛郭先生說,這是2018年6月左右,點點回收公司與物業協商安裝的,安裝之后基本每天都有人來回收。

  2018年3月底,《濟南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總體方案(2018—2020年)》公布,其中提出到2020年年底,濟南全市形成較為完備的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系統。在垃圾進入焚燒和填埋設施前,可回收垃圾和易腐垃圾回收利用率合計達到35%以上。通過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垃圾分類試點建設,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垃圾分類模式。

  下一步,我省將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設施建設,加快建立全程分類體系;強化政策支持,在設施用地、資金支持、制度管理和激勵約束政策上做好保障;強化立法推進和標準體系建設,加快研究制訂生活垃圾處理條例、處理規范等法規標準和技術導則;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機制。

  同時,全省還將強化督導評估,通過建立督導、通報、約談制度,開展群眾滿意度調查和第三方機構評估,完善考核指標體系,完善基層治理體系,層層傳導壓力,推動工作深入。強化宣傳教育,充分發揮各有關部門作用,利用多種載體形式,深入開展“小手拉大手”等各類宣傳活動,營造良好分類環境。

  來源: 舜網-濟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