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都沒了,錢還沒到,小微企業第一筆貸款有多難?

  眾所周知,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一道世界性難題。但如果說有什么比這更費勁,那就是怎么讓其“從無到有”借到第一筆錢。

  “人都沒了,錢還沒到”,是當前不少小微企業繞不開的尷尬。據有關部門統計,中國小微企業平均壽命只有3年左右,但平均成立4年4個月以后才能獲得首次貸款。

  不過,小微企業一旦獲得“首貸”,隨后獲得第二次貸款的比例高達76%,獲得四次以上貸款比例為51%,后續融資可得率較高。這意味著,破解“首貸難”將幫助中國小微企業走出融資困境。

  那么,開門的鑰匙在哪兒?

國是直通車 侯雨彤 制圖國是直通車 侯雨彤 制圖

  打破銀企信息不對稱

  小微企業融資難,很大程度上源于銀企間信息不對稱。尤其“首貸”企業多處在初創期,征信記錄等各類信息不夠全面,金融機構往往難以預估其還款意愿和能力。

  科技是解開上述矛盾的“法寶”,在新興技術土壤下成長起來的互聯網銀行已對此進行了有效探索。螞蟻金服旗下網商銀行董事長胡曉明透露,該行通過技術對小微企業信用進行量化,以數據為基礎,可以讓機器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計算小微企業本身信貸額度、違約概率和信貸周期。

  在科技“加持”下,互聯網銀行們已成為支持小微企業的生力軍。數據顯示,73%的“碼商”(指基于二維碼場景做生意的小微商戶)第一次來網商銀行申請貸款就會獲得通過,而且80%的“碼商”之前從未在其他銀行獲得過貸款。而在由騰訊設立的微眾銀行“微業貸”產品中,66%客戶為首次獲得銀行貸款,77%客戶年營業收入低于1000萬元(人民幣,下同)。

  對于如何從官方層面解決上述問題,專家認為應加強跨部門協調,對各類替代性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并逐步把公共數據整合到同一平臺,降低不必要的重復成本。

  蘇州就有這么個例子。在征信體系支撐下,截至6月底,蘇州企業征信平臺累計征集企業授權36萬戶,72家政府部門、公共事業單位按期提供信息,采集信息1.7億條,接入金融機構達100家。蘇州綜合金融服務平臺、股權融資服務平臺累計幫助1萬多家企業解決融資6000億元,其中2200多家企業獲得“首貸”資金132億元。

  化解抵質押物不足

  攻克小微企業“首貸難”須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是抵質押物不足。

  中國審計署日前公布的一份審計工作報告指出,截至3月底,其抽查的18家銀行民營企業貸款中信用貸款僅占18.36%,且抵質押時銀行大多偏好房產等“硬”資產,專利權等“輕”資產受限較大。在此情況下,多數初創或成長期小微企業由于自有資金不足,可供抵押物少,往往被攔在融資“門檻”之外。

  為此,中國正著力探索抵質押物創新,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就是其中之一。

  區別于傳統上以不動產作為抵押物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的方式,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質押物包括商標、專利、版權等企業無形資產,對創新型中小企業解決資金緊張、加速知識產權市場轉化、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等作用明顯。

  這種在中國還處于起步期的操作方式,已受到官方重視。6月26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支持擴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以拓寬企業特別是民營小微企業、“雙創”企業獲得貸款渠道,推動緩解融資難。

  事實上,如今通過知識產權質押獲得融資支持的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正不斷增多。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專利質押融資項目同比增長33%,其中金額在1000萬元(含1000萬元)以下的小額專利質押融資項目占比為68.6%。

  隨著各方合力推動,這一局面還有望繼續改善。

  中國銀保監會首席檢查官楊麗平近日透露,今年將要求銀行在信貸計劃中對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單列信貸計劃和專項考核激勵,加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力度;同時拓寬質押物范圍,開發專門產品,鼓勵商業銀行研究知識產權打包組合質押模式,努力促使更多小微企業實現知識產權質押首貸。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