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發改委連續三場座談議稀土,解密你不知道的“神秘”產業

  “我們贛州是稀土王國,全市幾乎每個縣都有稀土……”來到贛州,提及稀土一詞,當地人幾乎無人不知,自豪之余還會熱情地向詢問者傾吐自己所知的關于稀土的一切。

  稀土,有“工業黃金”、“工業維生素”之稱,能與其他材料組成性能各異、品種繁多的新型材料,是電子、激光、核工業、超導等諸多高科技的“工業味精”。

  6月初,發改委連續召開三場座談會,分別聽取了稀土行業專家、企業人士、產地相關主管部門負責人的意見建議。目前,國家發改委正會同有關部門對這三次座談會上收集起來的有關意見和建議逐條進行梳理研究,并將在深入調研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抓緊研究出臺有關政策措施,切實發揮好稀土作為戰略資源的特殊價值。

  我國從上世紀開始就已經進行稀土的開采和生產,出口量在全球具有顯著競爭力。進入新世紀,國家對稀土這一戰略性資源更加注重規范管理,實行了一系列措施進行整治,以促進產業發展。但由于稀土產品并不直接面向大眾而是間接存在于人們生活中,稀土分布主要在我國少數省份等因素,大部分人對于稀土依然不甚了解。

  6月中旬,新京報記者來到贛州,走訪了龍南等地,實地考察了稀土行業上中下游的完整產業鏈,及備受重視的環保問題,以對稀土這一“神秘”的產業進行解密。

  [價格]

  造富故事背后:稀土價格需要穩定

  在贛州,民眾口中流傳著很多因稀土而暴富的故事。

  “在早期,稀土開采處于無序的狀態,每個人只要有錢都可以去承包山頭采礦,的確富了一批人,但是風險也很大,一旦選礦失敗,就會血本無歸。就算選礦成功了,那個時候稀土價格不穩定,做稀土生意就像炒股票一樣。”上世紀90年代,曾在南方采礦的李坤(化名)告訴新京報記者。

  無序開采不僅污染環境,也使得稀土價格處于一個不穩定的狀態。“供過于求,價格下降;供不應求,價格上漲。一種稀土元素的價格可能會出現1至10倍不等的波動空間。”李坤說。

  2001年以來,我國礦產品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90%以上,特別是2009年,我國礦產品的產量達到12.9萬噸,占比高達97%。據《稀土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戰略研究》一書中記載,“2010年以后,我國對稀土行業進行規范與整合,稀土礦產品產量逐步回落。”

  在“重稀土之鄉”龍南,很多人選擇從事稀土貿易,“稀土主要以礦石和焙燒礦、混合稀土精礦、中間化合物、高純氧化物、金屬和合金以及稀土材料等許多不同種類的商品進行貿易。”

  “做稀土生意的門檻很高,即使是稀土貿易,也需要從業者具備一定的資金實力或者銷售渠道。”一位資深稀土從業者告訴新京報記者。“你看這些堅持到現在的稀土企業,創始人都是在行業里干了很多年的,一點點積累,沉淀了很久之后,才敢創業。”

  龍南縣當地人趙梅(化名)的父親曾經做過稀土生意,“稀土價格波動太大,暴富的有,破產的也有,可能賺錢的人還沒有虧錢的人多呢。”

  “稀土價格動蕩不利于稀土行業的發展,我們擔心,某些行業會放棄使用稀土材料,這就會導致產能過剩,引發一系列的問題。以空調壓縮機為例,2010年,有些大型空調企業已經評估好了要用稀土永磁來做壓縮機替代傳統的磁鐵,但是2011年價格上漲,他們馬上放棄了。一直到2015年,價格平穩,他們才又使用稀土永磁。”一位稀土行業從業者對新京報記者說。

  2016年,工信部發布關于稀土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顯示,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突破,稀土冶煉分離企業從99家壓縮到59家,6家稀土集團主導市場的格局初步形成,整合了全國23家稀土礦山中的22家、59家冶煉分離企業中的54家,扭轉了“多、小、散”的局面,冶煉分離產能從40萬噸壓縮到30萬噸。

  “形成六大集團主導市場的格局、國家推行的收儲計劃,都可以對稀土價格產生影響。”多位業內人士表示。

  財富證券2019年5月發布的報告顯示,“目前稀土格局出現分化,重稀土持續漲價,輕稀土價格有所下行。輕稀土方面,氧化鐠釹價格自2019年以來從32萬元/噸下跌到4月底的27萬元/噸,下跌幅度16%。重稀土氧化鏑的價格從2018年11月的115萬元/噸左右上漲到目前的149萬元/噸,漲幅約為30%,4月份價格微漲。”

  多位稀土企業高管告訴新京報記者,“稀土價格上漲,我們的高附加值產品也會漲價,這對于我們來說并非壞事。但是,稀土價格的大幅度起落,導致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分化的情況,就是有一部分企業在積極囤貨,擔心價格繼續上漲,也有一部分企業期待價格回落,已經開始減少進貨。”

  “我們希望稀土價格可以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內平穩上漲,一方面,產品的銷售額可以因此得到保證;另一方面,下游企業如果看到價格平穩上漲,可能就會下長期訂單,這樣也有利于我們進行生產安排。”一位中游稀土企業的高管告訴新京報記者。

  [歷史]

  從“搬山運動”到“原地浸礦”,產量翻倍

  中國稀土學會副秘書長張安文已在稀土行業工作數十年,他曾擔任包頭稀土研究院院長、內蒙古稀土集團董事等職務。張安文告訴新京報記者,“中國的稀土產業源于1927年,丁道衡跟中瑞聯合考察團到綏遠考察,在白云鄂博發現了一個礦,當時猜測是鐵礦,同時伴生稀土、鈮、鈧、釷等寶貴資源。1934年,經過鑒定,證實為稀土礦。”

  “我國稀土資源整體呈現南重北輕的特點。”據介紹,我國稀土資源儲量居世界首位,稀土資源類型和分配齊全,主要以礦物型輕稀土資源為主,混合礦(氟碳鈰礦和獨居石礦)和單一的氟碳鈰礦占95%以上;而以風化殼淋積型稀土礦為主的中重稀土資源僅占不到5%。

  20世紀60年代末期,中國風化殼淋積型稀土礦被發現,首先在江西省龍南足洞發現離子吸附重稀土礦及尋烏河嶺離子吸附稀土礦,之后相繼在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南嶺地區均有發現,但江西比較集中、量大。

  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稀土局局長徐成告訴新京報記者,“1969年12月江西省地質局908大隊在龍南足洞首次發現大型花崗巖風化殼稀土,江西有色冶金研究所將其命名為‘離子吸附型稀土礦’。”

  “龍南開采始于1970年,最初,我們的開采方式是‘搬山運動’,就是采用池浸工藝進行規模生產,在上世紀80年代,這種工藝的資源利用率在30%-35%。”徐成說。

  有業內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搬山運動’對于山體的植被破壞非常嚴重,還會造成水土流失。你想想,就像把山扒了皮一樣。另外,稀土在開采過程中會用到很多化學用品,比如硫酸銨、草酸等,不僅會破壞土壤,還會污染水源。但是這種方式是由于當時工藝水平的限制,此外,此法開采效率低,導致開采量有限,也使得資源沒有被過度開采。”

  “以前,我們這邊的山由于很多人開采稀土,都變成光禿禿的,特別丑。”“開采過的地方,寸草不生。”“耕地都不能種了,附近的水也不能喝了。”稀土礦周遭的多位居民告訴新京報記者。

  后來,開采工藝得以升級。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龍南縣稀土礦與贛州有色冶金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共同研究原地浸礦,1995年試驗成功。”徐成表示,“原地浸礦工藝不需要剝離表土,不破壞植被,稀土開采回收率可提高到80%以上。”

  原地浸礦工藝在南方離子型稀土礦山開發中得到廣泛應用,同時,稀土的開采量也大大提升。“以前一個小山頭,‘搬山運動’可能只能開采幾十噸稀土,有了原地浸礦,產量可能翻幾倍到幾十倍。”一位稀土從業者告訴新京報記者。

  另一方面,稀土產業的冶煉分離技術也在不斷改進升級。我國稀土企業可以根據市場的不同要求,生產除钷以外其余16種高純度(99%-99.9999%)的稀土氧化物、鹽類產品,以及高純度(99%-99.99%)的稀土金屬、金屬合金產品。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中國稀土生產體系完整,在采礦、選礦、冶煉和分離等環節技術優勢明顯,且生產效率極高導致成本在全球極具競爭力。”現如今,我國稀土產業已經形成“開采-分離-加工應用-廢物料回收-研發創新”的完整產業鏈條。

[產業][產業]

  高端應用技術水平待提高,把資源王牌變成高科技王牌

  “原料上,我國能生產400個品種、1000多個規格的稀土氧化物化合物金屬,以滿足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需求,是國際上稀土性價比最高的選擇。”張安文介紹,“把稀土轉換成為功能性材料,主要有稀土永磁材料、稀土發光材料、稀土貯氫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等。”

  在新京報記者走訪了解稀土行業產業鏈的過程中,稀土永磁材料是一個高頻詞。

  據了解,高性能釹鐵硼永磁材料屬于國家重點新材料和高新技術產品,一直受到國家相關產業政策的大力支持。2011年,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商務部、知識產權局發布的《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2011年度)》,將高性能稀土(永)磁性材料及其制品歸入新材料,作為優先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

  2019年1月28日,西南證券在研報中表示:釹鐵硼是目前第三代稀土永磁體,由于較高的磁能積優勢,使電子儀器、通信設備等逐步向小型化、輕薄化方向發展,下游應用空間廣闊。

  贛州富爾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富爾特),是一家專注于高性能、高品質稀土永磁材料及其應用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也是行業內首家擁有從原料分離、電解金屬、稀土永磁材料、應用器件,到綜合回收利用的全產業鏈企業。

  在稀土行業工作了10年的富爾特副總經理龐再升告訴新京報記者,“我們做的這個材料是用量最大的,因為它(釹鐵硼)的應用范圍最廣。”據了解,富爾特的產品主要應用于汽車、手機、平板電腦、無人機、風力發電、電梯、醫療器械、節能電機、軌道交通等領域。

  在富爾特,新京報記者看到了稀土金屬經過高溫熱處理、粉末研磨等多重工序處理后,變成了稀土永磁材料的全過程。

  富爾特董事會秘書鐘春燕告訴新京報記者,“如你所見,我們的企業屬于離散型企業,就是每個工序是不連貫的,這種離散型生產線屬于行業特性,目前還沒有達到完全自動化、無人化的程度,但是未來的方向是希望可以實現自動化、無人化,作為稀土企業,我們的資金也主要投入在技術研發和生產工藝的改進等方面。”

  6月初,發改委連開三場座談會,聽取關于推動稀土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建議。與會專家表示,目前我國“稀土新材料產品以中低端為主、高端應用技術水平不高,稀土資源價值遠未充分發揮”。專家建議:支持行業科技進步和資源高端應用,加快實現由依靠資源消耗為主的粗放型規模化擴張,轉向依靠基礎研發能力提升和技術進步的創新驅動發展,形成全產業鏈競爭優勢。

  對于“高端應用技術水平不高”這個觀點,多位資深稀土行業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認可。他們指出,“利用稀土材料生產各種零部件、元器件,乃至整機是我們多年的痛點。比如,很多高端傳感器、高端零部件都要利用稀土材料,但是我國70%到80%左右的高端傳感器依賴進口。”“要肯定我們的某些水平已經達到國際前列,但是也要正視差距,發現不足,努力追趕。”

  楊清從事稀土行業已經超過30年,他創建的龍南龍釔重稀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龍釔科技)是集稀土分離、稀土系列鐵(鋼)添加劑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為一體的企業,也是國內首家從事重稀土球化劑研究開發及市場推廣應用的企業。

  楊清指出,創新研發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錢和時間,“我國應該從政策層面對企業進行分類管理,對于創新型企業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張安文說:“稀土是一個系統工程,發展稀土上中下游產業鏈是系統工程,要靠創新延伸產業鏈,靠自主研發形成相關自主知識產權和新產品,實現以產頂進,靠政產學研用金共同發力,把資源王牌變成高科技王牌,并轉化為經濟效益,把資源、產量、出口量、消費量四個第一變成五個第一,即稀土應用科技水平也要爭世界第一,當然這一進程還在艱辛拼搏的路上。”

  “稀土材料的設備配套要跟得上。目前,作為生產企業,我們自己知道制作稀土材料需要什么樣的設備,怎么去改合適,但是我們缺乏專業的設備人員。設備廠家,他們對于機械設備是精通的,但是他們不知道生產稀土材料的設備要怎樣改。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國家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楊清、龐再升等人建議。

  [環保]

  環保治理投入巨大,呼吁綠色開采工藝

  “雖然我們這邊稀土資源豐富,但稀土是少數人的生意。”贛州市當地及周邊縣城的多位居民告訴新京報記者,“我們最直接的接觸是稀土造成的污染,沒治理之前,很多山都是光禿禿的、千瘡百孔,我們贛州植被覆蓋率高,山禿了就更加明顯。”

  “之前稀土礦區的耕地都被破壞了,長出來的水稻顏色不正常,河里的魚蝦大量死亡,我們喝水都得去離得遠的地方取。”龍南縣周邊村莊的一位居民說,“那個水你看不出來被污染了,但是手伸進去再拿出來,你就會感覺到水不對。”

  6月20日,從縣城到山里,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后,新京報記者在龍南縣自然資源局黨組成員徐威等人的帶領下,來到龍南縣足洞稀土礦區。

  經過治理,這里基本恢復了植被覆蓋,但還有部分山體處于裸露狀態,復墾復綠的植被和原生植被的區別肉眼可見。據徐威介紹,為了保證不再有新的污染源,龍南縣目前所有礦山都已經停產了。

  其實目前全國的稀土礦產開采都已經得到有序管理,進行定量限制。

  2014年,工信部發布《大型稀土企業集團組建工作指引》,北方稀土、五礦集團、中鋁公司、廈門鎢業、南方稀土、廣東稀土六大稀土集團開始整合全國稀土礦山和冶煉分離企業,六大稀土集團包攬了全國生產總量控制計劃。

  2019年6月,南方稀土發布了一份稀土生產企業信息公示名單,60家稀土礦山企業只有兩家在正常生產,其余均處于停產狀態;10家冶煉分離企業均處于正常生產狀態。

  龍南縣環保局局長鄧智勇告訴新京報記者,停產只是稀土礦山環境治理的方式之一,這幾年“我們對于廢棄礦山的治理方式是,能工則工、能林則林、能農則農、復墾復綠”。

  “稀土開采對水的污染,主要體現是氨氮超標,這是由于開采工藝導致的。”鄧智勇說,“目前,龍南縣的礦區有8個地方尾水都會往外面流,根據環保部的要求,這8個地方都要建設尾水處理站。(后來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為了更加全面地收集尾水,有4個處理站整合成了一個大的尾水站)。”

  那么,為了治理水污染,需要投入多少資金呢?徐成告訴新京報記者,“5個尾水處理站,建成費用在3億元左右,尾水處理站每年的運行費用在1億元以上。”

  然而,水質達標需要的時間是無法預期的。鄧智勇表示:“有了尾水處理站之后,今年1至6月,礦區里的水已經達標。但是還要繼續治理,保持這個數字。”

  各地也在嚴厲打擊違法開采和違規生產,在贛州地區,多位民眾、企業人員、政府官員表示,“國家管得嚴了,現在偷偷開采的現象幾乎沒有了。”

  “從環保的角度來說,此前的稀土開采的確造成了很嚴重的環保問題,需要我們現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甚至于具體金額和時間都是無法預計的。但也要考慮歷史原因,當時的確受限于開采工藝。我們現在應該做的是以此為鑒,團結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去研究綠色開采工藝。”多位稀土行業從業者這樣表示。

  6月1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表示,近日發改委連續舉辦了三場座談會,分別聽取了行業專家、重點企業以及相關地方的意見和建議。開這個座談會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加快構建產業結構合理、科技水平先進、資源有效保護和生產運行有序的稀土行業發展格局,推動我國稀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目前,國家發改委正會同有關部門對這三次座談會上收集起來的有關意見和建議逐條進行梳理研究,并將在深入調研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抓緊研究出臺有關政策措施,切實發揮好稀土作為戰略資源的特殊價值。

  “比如,針對目前稀土行業違法違規生產的問題,將加大行業整頓規范的力度,構建長效的監管機制,規范行業的發展秩序。針對稀土行業生態環保歷史欠賬的問題,將扎實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加快研發應用稀土綠色開采和冶煉分離技術,推進稀土產業的綠色發展。再比如說,針對稀土行業高端產業應用不足的問題,將完善創新激勵機制,支持企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產業的競爭能力。”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表示。

  新京報記者 閻俠(李云琦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任編輯:張義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