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聽、能說、肯干,在基層治理中有大作用——這是我省一位村干部的深刻體會和思考感悟。
6月18日人民日報刊發《喚醒鄉村活力》,作者是菏澤市鄆城縣張魯集鎮茂張集村支部書記李結耀。文章介紹,2018年初,李結耀從山東省檢察院來到菏澤鄆城張魯集鎮茂張集村任職村黨支部書記,俯下身子“聽”老百姓的意見建議,用老百姓的語言“說”實在話,在帶領老百姓致富上“說干就干”,全村89戶、209名貧困群眾全部脫貧,村集體收入7萬多元,徹底摘下了落后村的帽子。

去年,我省部署開展“千名干部下基層”,組成100支鄉村振興服務隊和高質量發展服務隊,分別到農村、企業開展服務工作。今年,省委決定開展“萬名干部下基層”工作,統籌省、市、縣三級干部資源,激勵干部到基層去擔當作為、狠抓落實。很多人在思考:在基層一線這個最“吃勁”崗位上,如何砥礪品行、增長本領?基層一線需要怎樣的“金剛鉆”“真功夫”?
會聽、能說、肯干,李結耀的感悟體會,正是在基層一線做好工作的必備“真功夫”。

會聽,就要俯下身子“聽”。很多人說,會聽是一種修養。對基層干部來說,工作干什么、怎么干,不是自己“自說自話”,而是由群眾來決定。文章介紹,村干部征求村民意見,有人指出村子交通不便,去鎮上和縣城都得繞路,生活不便不說,村里的農產品外銷出路也受到影響,等等。把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首先要學會傾聽群眾聲音,了解群眾疾苦,真正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將群眾的困難和問題作為工作的重點和主攻方向。

能說,就要說實在話。言語,蘊含著巨大的能量。但在鄉村,一味講大道理,口才再好也難以說服群眾,只有用老百姓的方式說話,才容易和老百姓坐在一起、說在一起、干在一起。文章介紹,村干部決定從“先修路”做起,集中力氣解決村子的老大難問題,項目獲批了,錢也到位了,但少數村民卻對修路占地有異議。村干部挨家挨戶做工作,換位思考,說村民能聽懂的話,說村民容易接受的話,村民思想疙瘩解開了,一通百通。

肯干,就要敢擔當、能做事。基層工作,哪一件都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干好的。擺脫貧困,口號喊不出來,報表填不出來,只有實干。在基層這個最“吃勁”崗位上,必須力戒浮躁,力戒漂浮,力戒“虛言”“浮言”“妄言”,而要勇當“拼命三郎”“施工隊長”“敢死隊長”,確保每項工作都能見底到位、落地見效。
當前,山東發展到了最“吃勁”的時候。在基層這個最“吃勁”的崗位上,要有“事思敬”“執事敬”的敬業精神,要有“光陰迫”“從來急”的精進態度,更要有“會聽、能說、肯干”的真功夫。
(新銳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