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國際瞄上垃圾回收生意 盈利難題待解

  每經記者 李少婷 實習記者 宋可嘉 每經編輯 張海妮

  隨著全國46個試點城市近日相繼出臺生活垃圾管理辦法,業內人士預計,未來國內的垃圾分類市場規模將達200億元。

  5月31日,中國環境綜合治理領域龍頭企業中國光大國際(7.5, 0.08, 1.08%)(00257,HK)宣布集團通過注資4500萬元獲得山東趣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趣享)90%股權,正式進軍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領域。

  山東趣享是一家2017年成立的專注于垃圾分類業務的科技型企業,號稱是國內唯一的面向社區的“互聯網+回收”平臺,主要產品是名為“點點”的智能回收機。對此,光大國際行政總裁王天義認為:“此次投資山東趣享,對光大國際構建起從源頭回收至末端處置的全產業鏈業務體系具有積極和重要的意義。”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光大國際此舉是想走資源循環模式,從兩網融合入手,通過光大已擁有的技術和產業鏈整合,讓廢塑料、廢紙張的循環更加高效,跟它的產業鏈形成更有機的關系。

  不過,智能回收設備興起至今少有成功盈利的案例,此次在政策助推之下,光大國際將如何變現,實現盈利?記者向光大國際方面發出詢問,但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復。

  垃圾智能回收生意不好做

  實際上,此次光大國際收購標的所處的智能回收設備行業正面臨困境。此前曾估值為150億元的智能回收設備企業小黃狗近日就被多家媒體曝光部分機器營運停擺、無法發出員工工資等問題。

  增持小黃狗1.5億元的易事特(300376,SZ)5月16日發布公告稱,截至2018年12月31日,小黃狗2018年度實現營業收入416.28萬元,凈利潤為-15235.18萬元。

  此次光大國際收購山東趣享,并未公布該公司的盈利情況。而據《創新天下》報道,山東趣享旗下主要產品——點點回收機目前已經在濟南市布局了200多臺。

  山東趣享總經理姜健則表示,如果全年按照部署1500臺設備來計算,每天的回收量應該是在80噸以上,全年差不多能回收3萬噸以上的生活廢品。

  這種主要投放于社區,讓居民通過掃碼登錄,在智能回收機上投放廢品,并可以直接返給用戶收益的模式到底如何變現,實現盈利?

  據《新聞晨報》報道,此前有智能回收企業的相關人士曾指出,目前自家的智能回收設備靠流量變現,靠設備機身和手機客戶端的廣告投放來盈利,而且可以向用戶定向推送信息和商品。

  無法預估的智能回收市場

  此次收購山東趣享,也是光大國際正式進軍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領域。光大國際此前主營業務為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對此,光大國際行政總裁王天義指出:“光大國際于去年組建生態資源業務板塊,專注環境服務與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相關業務,旨在提供服務全國的再生資源管理平臺,打造垃圾分類資源利用的完整產業鏈。”

  今年3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通知。《方案》制定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的目標、垃圾分類的類別、激勵機制等內容,46個城市將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目前,垃圾分類市場在各項條例規定刺激下,正處于迅速發展期。

  據此,E20研究院預測,到2020年我國垃圾分類市場空間將達200億元。然而,薛濤對記者表示,這個預測將達200億元空間的垃圾分類市場主要測算的是濕垃圾的處理廠,而對于前端所謂的城市礦山、循環經濟,是很難進行統計的。

  “為什么呢?(因為)它原來可能就是500億元或者5000億元的產值,你不能說這一部分你正規化了,就作為新增的來計算。”薛濤說。在智能回收設備出現之前,早有眾多個體的一線回收者遍布整個市場,回收高附加值產品。薛濤表示,這種原本的形態是分散式的、不規范的、很難統計,“但你把它規范以后,有可能因為要求比較高,你又沒有補貼或者其他原因,導致布點較少,也可能它從90%的回收率變成了70%”。

  (本文來自于每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