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為45名村民集體改姓

  用了37年的姓,怎么突然改了?

  濟寧市唐口街道韭菜姜村戴姓一族,600年前由濟寧市金鄉縣卜集鎮戴樓村遷至此處,一脈相傳,繁衍生息。從37年前戶口統計時,工作人員為了方便書寫將部分戴姓寫成了“代”。由于不是同一時期同一人統計,造成父子之間、兄弟之間不同姓,給村民帶了很多麻煩。5月16日,濟寧市中公安分局唐口派出所民警收到由韭菜姜村委提交的申請后,5天為45名村民集體改姓。

89歲的戴興漢老人拿到了新戶口本,錯了37年的姓終更正。89歲的戴興漢老人拿到了新戶口本,錯了37年的姓終更正。

  錯了37年的姓氏89歲改了過來

  “37年了,認祖歸宗了!”

  5月21日下午,91歲的戴興漢老人雙手微顫著從民警手中接過新戶口本。老人向記者講述,他生于1930年,祖祖輩輩都姓戴,1983年村里做了一次人口統計,工作人員在手寫統計時為了方便書寫將“戴”寫成了“代”。

  “當時人們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那時候我都有孫子了,兒子、孫子,我們三輩人的姓都寫成了‘代’。”老人說,源于對傳統的認知,從他這一代開始改了姓,讓他很難接受。“

  很多次都想改,問過別人,聽說很麻煩,就一直拖著也只能默認。老人現在是五世同堂,最小的重孫7歲,這次家里有5口人修改姓氏,能在89歲這一年把姓氏改過來,令他非常激動。

  “心理很感激,錯了這么多年,感謝民警,讓我們這家人終于認祖歸宗了。”

同時更正姓氏的還有村民戴紅偉。同時更正姓氏的還有村民戴紅偉。

  “原來的戶口本上,我姓‘代’,女兒和兒子姓‘戴’。”

  戴紅偉說,他生于1977年,在一次人口統計時被寫成了“代”,女兒和兒子是2000年以后出生,當時給統計人員說明了情況,將孩子的姓改了回來,但同樣也給他帶來不便。

  “女兒今年就要參加高考了,填家庭成員時,和我的姓不一個字,到哪兒出證明都很復雜,這樣會給孩子以后學習、工作帶來更多麻煩。”

村民戴紅偉老戶口本上自己與女兒、兒子不同姓。村民戴紅偉老戶口本上自己與女兒、兒子不同姓。

  連續5天民警為45位村民集體更正

  和戴紅偉有同樣顧慮的,在村里還有幾位。2019年高考即將來臨,村民多是為參加考試的孩子們考慮,也想把錯了幾十年的姓氏改回來,更像讓姓氏傳承正確的傳下去。

  5月16日,韭菜姜村村委向唐口派出所提交了申請,將情況逐一說明,為45名村民申請改姓。戶籍民警李娜收到這份申請后立即向上級反映,在該崗位工作5年的李娜清楚這一情況的存在。

  “幾年前曾有村民來所里改姓,當時他拿著DNA鑒定和很多證明材料才更改過來。”

  李娜說,唐口派出所一邊向上級申請,一邊立即成立小組到韭菜姜村走訪了解,在翻閱大量檔案和參考《戴氏宗譜》后,5月17日決定為村民們集體改姓。

  在韭菜姜村戴姓錯誤是一個時間跨度很長的歷史遺留問題,民警調查取證的同時,也尋找相關知情人了解核實情況,特事特辦連續5天,為45名村民更正姓氏,因辦理身份證需要時間,所以民警們先給村民辦理了新戶口本。

  “如果按照嚴格的程序來辦,不但辦理時期長,村民們還要逐一做DNA鑒定。所以我們特事特辦,簡化一切流程。放管服不僅要解決好當前的事,也要對歷史遺留的問題也要認真調查事實就是的解決。”

  唐口派出所所長翟濤說。

  5月21日下午,心懷感激的戴氏族人為唐口派出所送上錦旗,為民警們認真負責的服務態度和高效快速的辦事效率點贊。

  (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