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出行平穩舒適方便快捷,已成為人們旅行的首選,為了讓乘客享受平穩的旅途,在鐵路工務系統有一群被稱為高鐵“平順師”的工匠們,常年躬耕于鋼軌的毫米之間,保障著高鐵平穩運行。

齊魯網4月17日訊 55歲的呂關仁,就是這樣一位專門研究高鐵軌道平順的專家。參加工作35年,他把養護技術創新作為一生的職業追求,苦苦求索,被譽為中國高鐵的“平順大師”。
1980年,16歲的呂關仁以優異成績考入西南交通大學鐵道工程專業。1991年,年僅27歲的呂關仁被調到濟南鐵路局工務處從事鐵路線路維修工作,憑借過硬的業務,使他完成一線班組、站段技術科到路局專業處室的三級跳,舞臺更大了,呂關仁更加好學了。每天7點前到辦公室,學習業務一小時,成為他多年來養成的習慣。辦公桌上整齊擺放著鐵路工務技術方面的專業書籍。“這是我工作30余年來,學習使用的各類專業書,放在這里,隨時都可以查閱。”
20世紀90年代,我國鐵路小曲線半徑鋼軌側磨問題十分突出,有的使用壽命僅10個多月。為此,呂關仁通過對減緩曲線鋼軌磨耗問題反復研究,終于在2001年成功研制了曲線鋼軌干式潤滑技術,可延長鋼軌使用壽命1倍以上。如今,該項技術已作為鋼軌養護的一項重要技術,在全國鐵路推廣應用。

1995年,呂關仁到國外學習,有機會接觸高鐵技術。回國時,他的一個背包里全是書籍資料,有人建議他打包寄回,但他堅持自己背回來,因為這些東西是他最珍貴的寶貝。有一次他被委派到國外參加高鐵工務維修技術培訓。他白天參加培訓,晚上撰寫培訓總結,回國后就向總公司運輸局工務部提交了厚厚的一本培訓總結報告,成為全國鐵路工務系統學習交流的資料。
站在高鐵技術發展的前沿,呂關仁對中國高鐵一直滿懷深情。中國高鐵運營之初,為了便于學習外文資料、吸收借鑒國外先進的工務管理技術,他每天隨身攜帶一本《英漢鐵路工務工程詞匯》,上面寫滿了標注。時至今日,這本厚厚的《英漢鐵路工務工程詞匯》依然在他辦公桌上的醒目位置,只要有空閑,他就認真翻閱學習。
建設高速鐵路不易,作為高鐵線路維護技術人員,管理好高速鐵路更難。高鐵在祖國大地上奔馳,時不我待,只有不斷學習鉆研,充分掌握這些高鐵養護規律、創新進取,我們才能在技術上保持領先。”呂關仁說。

2008年以來,為盡快形成高速鐵路線路維護成套技術,呂關仁作為濟南局集團公司鐵路線路維護技術專家工作室的首席導師,帶領團隊先后完成了“京滬高速鐵路黃河特大橋橋上線路維修技術研究”“京滬高速鐵路基礎設施監測技術研究”等多個中國鐵路總公司科研項目。10余年來,這些科研項目的成果為掌握高速鐵路軌道變化規律、構建高速鐵路基礎設施監測技術體系等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參加工作30多年來,呂關仁懷揣夢想,與時俱進,不斷研究探索鐵路線路維護技術,先后主導了21項中國鐵路科研項目,其中13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呂關仁,曾獲得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國鐵路總公司“百千萬人才”工程專業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茅以升鐵道工程師獎、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獎等多項榮譽,先后擔任山東省第九、十、十一、十二屆政協委員。他用一名鐵路人的奮斗與拼搏、責任與擔當,用心呵護著中國高鐵這張閃亮名片。
閃電新聞記者 通訊員 付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