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郭寶江
陽春三月,正是采食紅香椿的季節。
4月15日一大早,冶源鎮三羊山村67歲的王兆成便忙活起來,他把摘下來的又鮮又嫩的紅香椿芽100多斤,批發給前來收購的經銷商,均價每市斤8元成交。

王兆成是個好把式,閑不住,把錢揣進腰包,急匆匆地趕回家吃罷飯,又騎上摩托車打工去了。
三羊山村地處冶源鎮南部山區,山連著山,石貼著石。
到處溝壑縱橫,石厚土薄,人均不到五分地,一度貧困的帽子壓得村民喘不過氣來。

“村里荒山多,本著靠山吃山綠化荒山的目的,村里對荒山實行承包,鼓勵村民發展經濟作物,我們村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紅香椿發芽早、上市早,品質獨特,具有香氣濃郁、質脆多汁、香美可口、營養豐富的特色。”村黨支部書記傅廷云說。
由于荒山雜草叢生,荊棘遍布,基本種植不了什么農作物,村民對承包荒山基本沒有興趣,王兆成心里有譜,將村南峪20多畝的荒山承包了下來。

種什么,老王想來想去,三羊山有種植紅香椿的傳統,既能綠化荒山,又能帶來收入。
“紅香椿是俺村的一大寶,不僅是風味獨特、深受人們喜歡的美味佳蔬,而且營養價值較高,可健脾開胃。”臨近中午,打工歸來的王兆成掰下一株椿芽對記者說。

自承包荒山以后,王兆成跟老伴基本吃住在山上,清除荒草、壘石堰、修梯田,因地制宜,栽種香椿,日出日落、寒來暑往,總能見到老兩口忙碌的身影。
不知使壞了多少張镢頭,多少把鐵锨,磨破了多少雙鞋。
經過十多年勤于管理、精心管護,現如今,老王的香椿園已經頗具規模,參差的香椿樹,整齊的石堰,干凈的田間,錯落有致,原來人見人愁的荒山坡地,通過種植香椿、出售樹苗每年帶來了兩萬多元的收入,老王成了當地聞名的香椿種植示范戶。

“人勤地不懶。香椿種植要搞好管理打頂促分枝。根據樹型發育情況,及時打頂、打杈,確保樹冠多分枝、多產椿芽,達到高產優質。每次采摘后,根據地力、香椿長勢及葉色,適量追肥。”王兆成打開了話匣子,念起了種植經。
去年10月份,省派臨朐縣鄉村振興服務隊進駐三羊山村后,幫助鎮村高起點規劃,充分發揮鄉村振興新愚公王兆成的“領頭羊”作用,使其成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產業帶頭人,周圍村民紛紛學習。

服務隊及時因勢利導,鼓勵村民轉變思路,不等不靠,抓住發展機遇乘勢而上,發展紅香椿種植,目前發展紅香椿種植面積達到7000多畝,萬畝紅香椿種植示范園初具規模,帶動了一方百姓增收致富奔小康。

目前,在服務隊大力幫扶下,正在新修環山路9公里,發展鄉村游,搭起鄉村振興這個大舞臺,“接二連三”走融合發展之路,讓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
服務隊多措并舉促產業振興,實現幫扶村產業旺,村莊美,讓農民腰包鼓起來,把紅香椿種植變成村里的搖錢樹,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鄉村振興,歸根到底還是得靠產業來帶動。”冶源鎮黨委書記王保利深有感慨地說,每個村的地理、資源和人文都不相同,只有充分挖掘特色資源,推動產業融合,才能讓村民們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享受到發展紅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