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濟南的不少老建筑被注入民間資本,改造成辦公場所或餐廳。記者隨機挑選6處老建筑探訪,發現只有3處可以入內參觀,其余的則以“辦公”等理由,拒絕外人進入或參觀……

  地點:紅場1952、英美糖酒公司

  文化產業園區3年未改造完

紅場1942紅場1942

  二環西路與紅廟北路交叉口東南角,是濟南市變壓器廠的老廠區,現為紅場1952文化創意產業園。廠區內的3座廠房是建成于1952年的仿蘇式工業建筑,均為紅磚砌筑的框架結構,從南至北依次排列。2018年,紅場1952被列入濟南市首批歷史建筑,其主要立面、主體結構、特色部位構造等核心價值要素均已明確為“不得改變”。

  記者探訪中,以游客身份試圖進入廠區,多次被保安攔下。廠區的多數空間處于空置狀態。最熱鬧的是南廠房,被改為京東超市,超市內部被吊頂裝飾,難以看出過去廠房內部的痕跡。建筑的特色部位為通風口和爬梯,分別在中廠房和北廠房,目前都得以完整保留。北廠房的北墻并不臨近二環西路,廠房的多處玻璃破損甚至缺失,部分紅色墻面被熏黑。

  開發商高力仕達投資咨詢有限公司提供的招商推介書介紹,紅場1952商業綜合體規劃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已完成10萬平方米。“北廠房臨街處有大眾4S店,正在裝修。變壓器廠1952年建廠,所以叫紅場1952,保留了原來的特色進行加固,并重新規劃裝飾。”招商人員稱,紅場1952除了有汽車展廳和4S店,還有跨境電商中心、金融機構、餐飲街、兒童體驗中心、休閑娛樂街等。

  據悉,2015年9月,紅場1952已開始改造廠房,預計2016年營業。但在記者探訪中,兩名工作人員均表示,正式開業時間尚不明確。經查詢發現,今年3月5日,上述公司才發布紅場1952項目A、B區改造及停車樓建設施工總承包招標公告,4月3日開標,計劃工期270天。紅場1952的A、B區對應變壓器廠北廠房和中廠房。按照該計劃,紅場1952的A、B區在今年或難以開業。

  同樣是文化產業園區,位于經二緯七路的文化創意產業園2012年就已開業。該產業園原為英美糖酒公司的辦公樓和倉庫舊址,約建于上世紀30年代,是一棟英式二層樓。2008年,槐蔭區相關部門對其維修加固。現在,這棟老建筑的東立面被一層玻璃房擋住,站在院外,只能看到建筑的南立面。記者探訪時,還沒有走入院內就被保安攔住,“現在里面是單位,不能進去看。”

  與這棟老建筑情況相似的,是位于緯四路1號的原膠濟鐵路普通職員公寓,它建成于民國期間,是山東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棟老建筑的二層樓東立面外墻漆成了黃色,底部有1米多高的毛石墻基,墻面有灰色豎條裝飾。外人想進入院內,也需要登記。

  地點:緯二路19號、張夏火車站

  百年公寓成開發商的辦公房

張夏火車站張夏火車站

  同樣是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緯二路19號的原膠濟鐵路高級職員公寓現已修葺一新,改為開發商辦公用房。從外觀看,紅色尖頂、黃色水泥拉毛墻面、灰色毛石墻基搭配在一起,建成二層樓,頗具異域風情。據悉,院內建筑于1903年建成,最早有6棟二層樓。緯二路拓寬時,院內兩棟樓房拆除,剩余4棟二層樓。記者探訪時在院內看到兩棟二層洋樓,但這兩棟樓現在是開發商的辦公用房。“最近兩年,里外都裝修了一遍。屋頂、外墻的石頭沒動,只是刷了刷漆。”門口的保安說,朝西的別墅門口新裝了3個裝飾性拱門。

  和紅場1952同一批被列入濟南首批歷史建筑的,還有1911年建成的張夏火車站。如今,張夏火車站的候車室、售票廳已被改成職工文化活動點。濟南市首批歷史建筑保護圖顯示,張夏火車站主體建筑站房220平方米,面闊五間,進深兩間,整體保存較完好。站房頂部是機制灰色小洋瓦,紅色線椒,黃色外墻,綠色門窗,毛石墻基,這是濟南現存的3處具有德國哥特式建筑特色車站之一。1996年,張夏火車站停止客運功能。近幾年,站房改成職工文化活動點,內部擺放著健身器材。車站職工介紹,100多年來站房從未翻修過,僅刮過墻皮,刷過漆。綠色的木門從建成沿用至今。

  還有的老建筑被改做了商用。山東錦和棉麻有限公司辦公樓和緯七路127號近現代建筑被收入濟南首批歷史建筑,現均已作為商業用途,改成飯店和酒店對外開放。位于經四路465號的錦和棉麻有限公司辦公樓建于20世紀30年代,是近代辦公建筑,呈一字型布局。二層樓外墻深紅色,坡屋頂呈淺紅色,2018年前相關部門調查時,“建筑外立面局部破損,部門木窗損壞,具有一定保護價值。”周圍居民表示,這棟建筑過去是山東省棉麻批發站。如今,這棟建筑已經成為一家連鎖餐飲店。

  緯七路127號近現代建筑于1970年前后建成,整體呈“口”字形,中間是庭院,四周為房間,僅一層。“紅磚外墻,磚木結構,紅色平瓦雙坡屋面,有老虎窗。”門衛介紹,這棟建筑曾是7213印刷廠,其前身為新四軍七師印刷所,于1939年在安徽創建,1949年搬到了濟南。據悉,在閑置多年后,如今這座建筑已經改建為餐廳。晚餐時間,顧客陸續進入,但大多不了解這棟建筑的過往。

  ●專家談 | 老建筑不能沒有了魂

  2018年,濟南公布了第一次歷史建筑普查名單,共366處建筑入選。如何維保、開發、利用好這些文保單位和歷史建筑?近日,濟南市老建筑文化旅游促進會會長李建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老建筑開發利用,應挖掘原先的主題和歷史文化,盡量契合老建筑原來的功能和主題。

  李建軍早已留意到部分老建筑破敗閑置的情況。“主要問題是產權單位復雜,有的是國有資產,或省直部門的資產,保護和利用老建筑沒有標準或方案。”李建軍說,老建筑最大的作用是被合理使用,但現在很多建筑幾乎是廢棄的,文物部門或其他相關部門難以介入,“頂多掛個牌,產權單位不一定能做到修繕維護。”

  李建軍在調查中發現,隱藏在商埠區的老建筑非常多,有的甚至已變成棚戶區,“居民住的不舒服,又沒能力置換,想搬卻搬不走。有能力的搬走了,但房子還留著,留在那里破破爛爛。”他認為,這是由于產權單位分散導致的,難以集中起來保護。他認為:“把老建筑內的居民遷出安置,再把老建筑拿到社會上,政府和民間力量共同開發利用。光靠行政力量不行,單靠民間力量也達不到效果。”

  對于老建筑的統一規劃也是非常必要的,“商埠區集中在市中區和槐蔭區,小部分在天橋區。三個區各做各的,沒有統籌和一致性是不行的。這需要相關部門進行統籌,甚至購買回去,再介入社會力量修葺。”2006年開始,李建軍開始對小廣寒加固修復,結合西餐變成一家電影主題餐廳,營業至今。小廣寒的成功之處在于其獨特性,“政府希望有效保護、合理使用,我們作為企業有能力修復,趕到了時間節點上。修復前小廣寒只是區級歷史登記文物。”李建軍說,小廣寒的主體性比較明確,商業模式和主題不沖突,而是相輔相成。“如果只是做成餐廳,可能就破壞了原有主題,我們首先是做電影文化博物館,這符合它原先的核心內容,餐飲作為輔助。這樣建筑得到保護,文化得以展示,商業模式可以補充部分費用。”

  李建軍建議,保持統一規劃的同時,老建筑盡量不要統一建設開發,如果大家把外形做成一模一樣“又成假的了。”百十年前的建筑建設風格迥異,是由不同業主根據各自業態將房子建成的。在李建軍看來,濟南有些成功的開發利用案例,比如宏濟堂,遷移后保留著原先的業主。“這就需要規劃,盡量挖掘出原先的主題和歷史文化,在此基礎上和現代商業結合。銀行、商店、藥店或餐廳都要盡量契合老建筑的功能和主題。”

  如今,融匯老商埠內人流如織,散落在周圍的老建筑鮮有人問津。游客不清楚老建筑的存在,前去探訪也有可能吃閉門羹。據悉,濟南市老建筑文化旅游促進會下一步將把郵政、鐵路、宏濟堂等原先各自對外開放或不對外開放的老建筑旅游資源整合起來,在特定時間內統一對公眾開放,有助于市民和是游客找到渠道、找對渠道,從而全面了解老建筑。“反過來,這樣也就促進了老建筑更合理的活化利用。”

  目前,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哈爾濱、長春等城市都開設有針對老建筑的文旅產品或公益項目,濟南于2018年也啟動了老建筑文化旅游節活動。在老建筑的文旅項目的開發中,杭州突出樓、塔、山、水等主要特色,把這座江南古城文雅的淑女氣質展露無遺;哈爾濱的老建筑文旅項目則突出異域風情和冰雪文化,讓人們過目不忘……建筑是城市的音符,散布在城市各個角落的老建筑,則是這些音符中最厚重、最有內涵和文化韻味的章節。對于濟南老建筑的保護、開發利用,需要社會各界群策群力,創新經營思維,共同奏響一曲古典與現代交融匯合的城市之歌。

  (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