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是中國農歷三月初三,己亥年祭祀伏羲女媧大典在山東鄒城的郭里鎮羲皇廟遺址舉行。全球任氏宗親會代表、海外華僑華人、伏羲文化研究專家學者等數千名海內外人士齊聚,共同祭拜中華始祖伏羲和女媧。
新華社濟南4月7日電(記者魏圣曜)7日是中國農歷三月初三,己亥年祭祀伏羲女媧大典在山東鄒城的郭里鎮羲皇廟遺址舉行。全球任氏宗親會代表、海外華僑華人、伏羲文化研究專家學者等數千名海內外人士齊聚,共同祭拜中華始祖伏羲和女媧。
7日上午10時許,羲皇廟遺址內響起渾厚的牛角號聲和悠揚的骨笛聲,樂師槌響陶鼓,身著獸皮樹葉、腳穿草鞋的舞者手持火把、石矛等,模擬刈草、耕耘、收割、舂谷等原始勞動場景,追憶伏羲女媧演八卦、教漁獵、馴家畜、烹食物等功業。
伴隨器樂與節奏的變換,舞者開始跳起禹步舞、六小舞。三獻官就位后,有司謹具、迎神,經過盥洗、洗爵、讀祝、送神等步驟,大典圓滿禮成。山東省鄒城市非遺傳承中心主任、鄒魯禮樂團團長米懷志說,整個祭祀儀式神圣莊重,力求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原生面貌,帶領人們感悟千年文化傳承。
濟寧市伏羲文化學會副會長劉真靈說,伏羲救世、女媧造人的功德被中華民族世代傳頌,是華夏兒女共同的文化基因之一,海內外仁人賢達共祭伏羲女媧,能讓廣大華夏兒女更好地賡續中華文明之“脈”。
據史料記載,山東鄒城的郭里鎮一帶有中國最集中、最多的伏羲文化遺存,位于鄒城市西南的羲皇廟遺址就是其中之一。羲皇廟也稱“爺娘廟”,始建年代無考,正史記載最早見于《三國志·魏書》,1929年毀于戰火,現僅存5根八棱石柱和5座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