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91歲抗戰老兵王杰正在閱讀報紙。 李培源 攝

  中新網西寧3月6日電 題:91歲抗戰老兵:過著甜日子也不能忘了以前的苦日子

  作者魯丹陽

  在一棟上世紀80年代建成的六層樓里,91歲的王杰右手拿著放大鏡,正坐在客廳的茶幾前翻閱當天的報紙。

  出生于1928年的王杰,小時候經常食不果腹,“我出生在安徽省的一個農民家庭,小時候家里窮,常年吃不飽飯,母親經常出去要飯,全家6口人擠在一間茅草屋里,連一床被子都沒有。”

  “小時候奶奶給我講了土地改革時期工農紅軍‘打土豪、分田地’專為窮苦人民辦好事的故事,從那時候起我就立志長大后要當一名紅軍。”王杰說,1945年春天,17歲的王杰參軍進入新四軍。

  參軍十年間,王杰參加了華北解放戰爭、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我們當時‘三天一小仗、五天一大仗’,常年不能回家,仗打到哪里,就住在哪里。”

  圖為91歲抗戰老兵王杰和他十多枚獎章的合影。 李培源 攝

  令王杰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戰爭發生在參軍后的一個月,偽軍和日軍在安徽省宿縣時村鎮安營扎寨,他所在部隊的任務是攻下對方設下的防御堡壘。“那一場仗打得十分艱難,他們在城墻外圍裝了電網、炮樓和壕溝,我們蹲守在城外兩天兩夜都沒機會進攻。”

  “部隊指揮所經過分析,白天不宜攻打,決定夜襲。”王杰說,第三天夜里,戰友們為掩人耳目,脫去了衣褲,在泥水中把自己弄成了“泥人”,偷偷爬到城門外,用炮彈將城門炸開,在那場戰役中,共剿滅一千多偽軍和一小隊日軍。

  “在那個年代我們的武器只有小米加步槍,就像歌里唱的,‘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王杰回憶說,1948年在河南作戰的他被槍打穿了骨盆,造成三級傷殘。

  1955年王杰從軍隊轉業來到青海省監獄局,從此在青海“落地生根”。

  如今91歲的王杰四世同堂,生活條件提高了很多,雖然現在每個月的工資上萬,但是他的生活依舊很節儉,白石灰粉刷過的墻面泛著淡淡的灰色,客廳頂燈的燈罩也壞了,“這個燈壞了以后,我們還堅持用了兩年多時間,老父親舍不得換新的,就連市場上500塊錢的燈都嫌貴。”王杰的二女兒王云霞說。

  翻開茶幾上擺放的家譜,第一頁寫著八個大字:忠孝仁義,勤儉持家。“這是我們家的家訓,過著甜日子也不能忘了以前的苦日子。”王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