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3月6日15:00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邀請5位全國政協委員就“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回答記者提問。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中央高度重視民營經濟和企業家的產權保護,也聽到另外一種聲音說,現在有些相關政策落實不是很到位。請問劉世錦委員,在進一步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提振企業家信心、穩定企業家預期方面出臺哪些實實在在的措施?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信心和預期問題,一段時間曾經引起社會上較多關注。這個問題確實對下一步民營企業長期穩定發展是一個基礎性的問題。我想可以從三個方面增強民營企業的信心和預期。

  民營企業在國家經濟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個通俗的說法就是“56789”,創造了50%的稅收,60%的GDP,70%的技術創新,80%的就業,90%的企業數量和新增就業。民營經濟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休戚與共。民營經濟好了,中國經濟就好,民營經濟不好,中國經濟也好不了,所以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大政方針不能變,也不應該變。

  發展民營經濟,要靠政策,更要靠法治。中央民營企業座談會以后,各地各部門行動很快,出臺了很多政策,應該說民營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正在發生積極的變化。但我也聽到一些民營企業反映,我們所要求的其實并不是什么額外的優惠,特殊的照顧,更不是吃偏飯。我們要的是平等發展的條件,公平競爭的環境,這個政策支持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不因短期政策變化而變化的。

  為什么這么講?因為最近一些年民營企業發展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比如新官不理舊賬。還有一些地方這幾年搞污染治理,本來應該按照環保的標準,但是按照某種企業類型,搞簡單的一刀切,說關就關。我以為要穩定民營企業的預期,最重要的是兩條,一條是平等發展公平競爭,再一條就是長期穩定的法治環境。

  還要切實解決形式上平等,實際上不平等的潛規則問題。在金融領域,一方面是對現有的金融企業要推動改革,更重要的是要放寬準入,發展一批為民營中小企業提供專業化服務的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