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3月6日訊 單縣博愛學校,是菏澤市首家公立博愛學校,也是山東省首所特困家庭子女專讀學校。學校自2018年8月成立以來,在單縣控輟保學和教育扶貧兜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注深度貧困家庭子女

  深入實地調研。2018年5月至7月,由單縣人大教科文衛委牽頭,組建專門調研小組,對全縣留守兒童入學情況和特殊家庭兒童進行了全面細致的深入調研,積極動員困難兒童尤其是那些缺爹少娘的深度貧困兒童來博愛學校就讀。最終,根據全縣22個鄉鎮(辦事處)特殊家庭孩子的分布以及符合博愛學校入學條件情況,去年秋季開學首批共錄取1至4年級孤兒、亞孤兒119人,其中孤兒8人,父母一方去世或下落不明的67人,父母患有重大疾病或殘疾的44人。

  加快籌建進程。依據前期調研并經多方論證,確定在東城初級中學原校址的基礎上創建單縣博愛學校。單縣縣政府先期投資160余萬元對教學樓、食堂、宿舍等基礎設施全部進行集中翻新改建,并配備了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生活設施和功能室。目前,學校占地106畝,現有教學班4個、學生122名、教師16名。

  強化后續保障。學校作為一所公益學校,為每一名深度貧困兒童免費提供一切日常消費和學習生活用品,并對節假日無人照管的孩子實行專人照看。為保障學校正常運轉,主要采取政府主辦和社會參與的方式強化資金保障。專門制定《籌建單縣公立博愛學校實施意見》,將學校教育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新增教育經費向學校傾斜;“慈心一日捐”資金每年列支捐款總額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學校建設;單縣鄉村振興扶貧基金會教育基金優先支持學校發展。建立財政資金兜底機制,在教育專項資金投入和社會捐助資金不足的情況下,由政府實施兜底,全力確保學校日常運營。

  慈善捐助專款專用

  學校自成立以來,得到全社會的大力支持,共接受社會捐款37.7萬元,推動了學校后續建設和教育教學工作正常運行。

  成立慈善捐助管理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1名學校領導、1名后勤工作負責人、1名財務工作人員、2名教師代表、2名愛心人士代表共同組成。委員會定期舉行慈善捐助管理工作階段會議,及時匯總和整改款物管理中的漏洞和不足,大力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和款物使用效益。

  健全慈善捐助管理制度。實行慈善捐助登記制度,建立兩本功德簿,一本記錄捐款,一本記錄捐物,確保每一次捐助都有記錄并及時入賬管理。實行捐助協議制度,與捐助單位和個人簽訂《慈善捐助協議》,充分尊重愛心單位和個人的意見,確保專款專用、專物專用。嚴把“收支兩條線”,規范審批報賬程序,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確保款物用到實處、用出實效。

  強化慈善捐助管理監督。實行賬目定期公示制度,接受全體師生和社會監督,確保善款善物使用公開透明。強化內部審計,縣教體局內審部門加強對捐助資金的財務賬目審計工作,確保資金使用規范合理。

  精準保障深度貧困兒童入學

  精準確定入學條件。為避免深度貧困孩子因無人照看和監管而過早流落社會,切實填補深度貧困兒童撫養空白,招生范圍主要是面對沒有父母或者父母沒有教育能力的特困家庭兒童。一是父母雙亡的孤兒,跟隨年邁多病的祖父母生活或者跟隨親戚生活的孩子;二是父母一方死亡或者下落不明的孩子,照顧其生活的親人又存在不同程度的身體殘疾、精神疾病、智力障礙,甚至年邁、體弱多病等情況;三是父母一方或雙方患有重大疾病或存在智力障礙的家庭的孩子,家庭無力對其承擔撫養和教育責任。

  嚴格執行入學程序。首先由所在行政村寫出書面申請,并由所在鄉鎮(辦事處)予以證明后,攜帶貧困證,低保證等相關證件到學校遞交申請。然后由學校領導班子成員組成考察小組到孩子家庭和所在學校進行實地考察,并通過學校、村支書、監護人、鄰居等全面了解其家庭困難狀況以及學習和生活情況。經考察符合博愛學校入學條件的孩子,第二天即可入學就讀。

  關注關愛每個孩子

  啟動全員育人制度。采取“1+N”的全員育人方式,讓學校所有老師都參與對孩子們的結對幫扶工作,每個老師都重點幫扶幾個學生,并隨時掌握幫扶對象的思想動態、生活和學習情況,為孩子排憂解惑,及時與家長溝通,共同引導其健康成長。

  科學設置學校課程。在確保開齊開足各類課程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孩子的全面發展,還開設了舞蹈、武術、籃球操、戲曲、手工、朗誦等六個興趣班,每周按時組織活動,促進學生內涵發展。注重勞動實踐教育,在校園內開辟了班級菜園,開設了勞動教育課,讓孩子們充分體驗勞動的樂趣,感受收獲的幸福。另外,結合孩子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著重強化了心理輔導課程設置,縣教體局專門委派心理專家每周到校為孩子們進行心理疏導和心理健康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擁有健康的心態和人生的自信。

  強化學生飲食管理。為保證學生飲食,學校科學合理搭配學生伙食,一天一個雞蛋,中晚餐一葷一素,一周內飯菜不重樣。每天下午四點還給學生加配營養餐,切實保證學生身體發育需要。學校還專門配置了和面機,不定期組織師生一起動手包餃子、做餡餅,在改善生活的同時,培養了師生感情,增添了孩子們對勞動和生活的熱愛。

  注重文明品德教育。堅持立德樹人標準,通過主題班會、餐前誦讀、禮儀課堂等多種靈活方式加強對孩子們在生活細節上的文明禮儀教育。積極開展國旗下講話、感恩演講比賽、雷鋒日關愛老人、我們的節日等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愛國家、知勤奮、懂感恩、有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