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塊錢餐費,社區補7元;養老院就建在社區門口;社區居民因病需要換肝,社區拿出10萬解了燃眉之急……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到過的社區,今天,新的故事正在上演。

  把民生工作做細做實做好,山東下足了“繡花”功夫,大處著眼,細處用力,于一針一線中,繡出亮麗民生畫卷。

  大眾日報3月6日刊發長篇述評《以強烈為民情懷,答好新時代民生考卷》,讓我們透過記者的筆端,去感受齊魯大地上發展的溫度,感受可觸及的美好。

  山東,是習近平總書記十分牽掛的地方。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兩次視察山東并發表重要講話,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對山東發展寄予厚望,對山東人民飽含深情。

  “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總書記視察山東,一言一行,心牽百姓憂樂;時時處處,盡顯為民情懷。

  山東牢記總書記囑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在保基本、補短板、兜底線上用心用情用力。改善百姓生活的一件件、一樁樁實事,好處看得見,實惠摸得著,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做細做實做好

  讓高質量發展成果更好惠及民生

  今年3月1日中午,青島市李滄區世園街道上流佳苑社區綠色便民大食堂,飯菜飄香。豆沙包、可樂雞翅、黃花魚、花生米,還有西紅柿雞蛋湯,這是73歲居民李尚良面前的午餐。他給記者算了算:整份飯10塊錢,社區福利出7塊錢,只有3塊錢自己掏腰包。

  時光倒回2018年6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島市李滄區上流佳苑社區,李尚良等居民當時正在用餐。

  飯菜可口不可口、價格貴不貴,對社區有哪些新要求,生活上有哪些困難,這些群眾的身邊事,總書記件件問在細處、記在心里。上流佳苑社區黨委書記李存業對這一幕,回味良久,難以忘懷:“我們一定牢記囑托,繼續努力,讓日子越過越紅火。”

  如今,這里有了新的故事:社區成立了貧困救助委員會,每月從集體收益中拿出款項補貼失去勞動力和家庭困難的居民。社區居民李寶林因病需要換肝,社區給了10萬元解了燃眉之急。現今,在社區5000多人中,老年人占26.3%,其中18%需要人照料。新的一年,社區將利用集體經濟收入建設嵌入式養老機構,為230多位老年人提供家門口的養老院,同時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過程。上流佳苑社區居民不斷提升的幸福感,正是山東人民生活水平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

  “要以更加深厚的為民情懷,把各項民生工作做細做實做好。”在民生政策專題會議上,省委書記劉家義的話語擲地有聲。山東黨員干部堅持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以做好民生工作的實際行動踐行“四個意識”“兩個維護”。

  在棗莊市西王莊鎮付劉耀村,貧困戶孫永娥和孫子一起搬進了兩大間水泥頂平房。家里的三間瓦房是30年前建的,年久失修。這次鎮財政幫扶2.5萬元,加上自己的一點積蓄,祖孫倆住上了新房。村里又出錢幫孫永娥家搭建了廚房,用上了節能灶,旱廁改成了水沖廁所。過去一年,山東2.5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完成了危房改造。

  做民生工作,首要的是有為民情懷。人民幸福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018年,在精準脫貧攻堅戰中,剩余的省標以下17.2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基本完成脫貧任務。脫貧攻堅戰緊盯“黃河灘”,聚焦“沂蒙山”,鎖定“老病殘”,統籌各類扶貧資源。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全面鋪開,28個新建村臺和27個外遷社區開工建設。2018年初確定的棚戶區改造、農村廁所改造、基本消除“超大班額”等民生目標如期完成。

  2018年,山東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49元,比上年增長7.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97元,增長7.8%。山東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達79%。

  多謀民生之利

  民生與發展互促共進

  發展和民生的關系,兩者互相牽動,互為條件。山東把辦好民生實事與推動高質量發展結合起來,全面把握發展和民生的關系,通過持續發展強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質基礎,通過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創造更多有效需求。

  今年3月1日起,泰山景區所有門票總價格由240元降為115元,3日內有效,有效期內不限制游覽次數。消息一經發布,引發全國關注。當天早上,泰安市委書記崔洪剛等來到泰安高鐵站外,迎來了票價整合降價當天首批37名游客。在高鐵站的景區售票點購票后,游客可乘專線直達泰山中天門,往返零換乘。一連串的惠民舉措,讓泰山旅游體驗更便捷更有品質感。這對全域旅游新興業態的帶動將呈幾何式增長。

  民生建設不意味著單純的投入,而是在群眾的迫切需求中,找到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讓高質量發展的愿景可期。新的增長點,就蘊含在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當中。

  城市規劃,民生優先。以泰安為例,拿出192畝寸土寸金地,建生態綠地市民健身公園;黃金地段建起綠色停車場,解決游客停車難;“泰山玉”不挖了,廣告牌拆掉了,保護好“山體線”“水岸線”“天際線”這些泰山最珍貴的自然財富……2018年以來,《泰安市城鄉一體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圍繞城市發展定位、目標、規模、空間布局和重大基礎設施配置開展研究,描繪了泰安未來15年的發展藍圖。

  2018年,山東城市建設持續提升,城市建設投資1433.4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在城市品質提升行動中,山東積極推進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綜合管廊建設,讓城鎮居民的生活在發展中更加舒適。

  發展是為了增進民生福祉,民生的改善也為發展提供源源動力。在更為廣闊的農村,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

  建設莊里水庫,是棗莊人心中幾十年的夢想。總庫容1.4億立方米,在水庫建設的主戰場,移民安置工作是重中之重。移民搬遷涉及滕州、山亭18個村9151人,對他們而言,莊里水庫的建設需要告別故土,隨之而來的是居住條件的大幅改善。

  2月28日,在棗莊市山亭區山城街道新建的庫區搬遷新村海子社區,72歲的童玉文告訴記者,今年第一次在新家過年,小樓大門的春聯鮮艷奪目:上聯“家美國昌盛”,下聯“移民頌黨恩”,橫批“共產黨好”。

  算大賬,看長遠。把每一次發展的跨越,視作補齊民生短板的契機。在發展中針對“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保持民生與發展的良好互動關系,把民生難點變成發展支點。

  至2018年年底,山亭區共有1630戶移民住上“安心房、滿意房”。過去的村居老宅變成了兩層帶院的小樓。對于未來,耕地補償長效機制給移民吃下了“定心丸”。有人開始期盼莊里水庫蓄水后波光粼粼的美景,還有游客的到來、更多增收的機會。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以人為本的家園是民生幸福感的來源。當民生與社會發展相協調相適應,二者就能實現良性循環、互促共進。2019年,山東還將打造省級田園綜合體20個以上,為具有山東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增姿添彩。

  多解民生之憂

  改革創新抓落實

  老君崖村地處臨沂市費縣大山深處,是省定扶貧重點村,村內最好的建筑是村衛生服務站。“老君崖村共有5個自然村,420戶1200多人。我們除了幫村民治病外,還負責村里的患者隨訪、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服務站醫生劉鵬告訴記者,遇到疑難雜癥或重大病情,服務站可通過縣人民醫院病員服務中心,開通綠色通道快速轉診,山區群眾看病難的問題得以有效緩解。

  “能有現在的局面,關鍵是組建了‘醫共體’。”費縣衛生健康局黨組書記、局長王瑞鴻介紹,費縣以縣人民醫院為龍頭,與15處鄉鎮衛生院、420多處村級衛生室組成一個“醫共體”——費縣健康醫療集團,對各成員單位的醫療設施、人力資源、診療標準、藥品采購、醫保支付等施行統一管理。

  多解民生之憂,需要創新方式方法。聚焦民生難點痛點堵點,山東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善借市場的力量,善走創新的路子,善用整合的辦法,著力破解民生難題。

  山東啟動全國首個醫養結合示范省建設。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在著力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等方面提出31項改革舉措和86項重點任務,建設新型健康服務體系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在省會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將打造國際智慧醫學城、綠色健康示范區。隨著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中心的簽約落戶,濟南正在積蓄數字經濟和健康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動能。

  民生需求是發展的“風向標”。將大數據互聯網技術應用于醫養、社保等民生領域,科技創新惠及百姓日常生活。在青島,退休人員去社區門診看病,被監控視頻拍到并人臉識別后,就完成了社保待遇領取資格的認證。借助FAST認證體系,青島市社保待遇領取資格認證全程“零感知”,實現“零打擾”,近200萬名社保待遇領取人員社保資格“露臉就認”。青島建立了以大數據分析為主導、生物特征識別為輔助、社會化服務兜底的FAST認證體系,“寓認證于無形、寓認證于服務”,2019年1月1日起正式運行,在全國屬首創。

  改革創新出實招,山東上下形成合力,對在就業、教育、醫療等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摸清真實底數,吃透實際情況,有的放矢。

  2018年,山東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統籌城鄉的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全省統一、城鄉一體的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開展城鄉一體、全省統籌的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全省居民養老、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4536.2萬人、7333.9萬人。

  民生關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群眾最關切什么,群眾最煩心什么?2019年新春伊始,山東關于抓好20項重點民生實事落實的工作方案發布,涉及特殊群體關愛服務保障、退役軍人政策落實、社會救助體系建設、農民工工資支付、解決中小學大班額、教師緊缺和“入園難”、醫療保障、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等多項民生工作。

  做好民生工作,重在做實做細。對照工作方案,其中既繪出明確的“路線圖”“時間表”,又列出科學的實現路徑、方式方法。為確保民生實事落地生根,方案同時明確,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同志負總責,省委副書記牽頭抓總,各相關副省長是分工民生領域第一責任人。方案提出,對標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硬任務,扎實做好保障改善民生工作,不斷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以狠抓落實體現擔當意識,完善制度、守住底線,山東將持續努力,久久為功,不斷增進民生福祉,讓人民群眾的民生愿景成為幸福實景。

  來源:新銳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