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網3月1日訊(記者 徐英淦)“我孫建博從今以后豁上這條命和大家伙一塊干,為了咱原山人過上好日子,就是累死在工作崗位上我也心甘情愿。”這是1997年初孫建博剛上任時,面對負債4009萬元的林場,在第一次職工大會上許下的誓言。
20多年過去了,現在的原山松柏林立,不僅森林公園遠近聞名,還先后建起了森林樂園、民俗風情館、鳥語林、山體滑草場……森林覆蓋率從原來的2%到94.4%;林場收入從負債4009萬元,到如今擁有固定資產10億元。所有的改變都離不開這位在基層林場工作了33年的當家人孫建博,在林場黨委書記孫建博同志帶領下,千余名林場職工親眼見證并親身參與了原山從荒山禿嶺到綠水青山,再到金山銀山的美麗嬗變。
望著窗外郁郁蔥蔥的林海,孫建博內心難以平靜,撥開歲月的風塵,他仿佛又回到了那曾經艱苦奮斗的日子……
“困難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不解放”
孫建博1959年10月出生,3歲時因病打錯了針,雙腿無法站立,在那個吃飯都特別困難的年代,家里傾其所有最終也只是為他治好了一條左腿,成為今天這樣用一條腿走路的人。中學畢業后,孫建博雖然以高分考上了中專,卻因身體原因被學校拒之門外,成了不能上學、不能參軍、不能就業、不能上山下鄉的“四不人員”。1981年3月,在當地民政部門的關懷和幫助下,孫建博終于在一家規模不大的福利工廠就業。不久,由于工作特別突出,被組織上調到民政局擔任團委書記,成了一名人人羨慕的機關干部。然而,相對清閑的環境使孫建博有了一種被國家養起來的感覺,感到對國家、對社會沒有什么貢獻。1986年3月,在家人和同事們一片反對聲中,孫建博毅然辭職,承包了原山林場下屬瀕臨倒閉的陶瓷門市部。短短幾年時間,就帶領6名待業青年做成了江北最大的陶瓷批發公司,實現了“買全國,賣全國”。1996年,孫建博被任命為淄博市原山林場場長。他發揚“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精神,帶領原山林場千名職工,經過20年的艱苦奮斗,逐步走上了一條林業產業化道路,一舉甩掉了“要飯林場”的帽子,使原山林場發展成為年收入過億元,集生態林業、生態旅游、餐飲服務、旅游地產、文化產業等五大板塊于一體的企業集團。
在淄博,孫建博知名度頗高。人們只要提起他,總是會發自內心地表示敬佩。熟悉孫建博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跟他在一起工作,你常常意識不到他是一名殘疾人。他的臉上總是洋溢著陽光一般燦爛的笑容,他的身上似乎總有使不完的勁兒。孫建博經常說,身體殘疾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有殘疾。
1996年年底,市里研究決定由孫建博同志擔任原山林場場長。原山林場是市林業局下屬的事業單位,是一個生態公益型林場,自1957年建場到1978年以前的20年間,林場工人的主要任務就是封山造林,長期住在石屋破廟里,工作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社會上有人稱我們是‘要飯林場’。”孫建博說,幾任場長都為發展經濟,使職工吃上飯傷透了腦筋,一直在探索“以副養林”的路子。雖然也上了一些項目,結果大部分虧損,到1996年底,林場基本上靠貸款維持生存。特別是市里又將經營更為困難的淄博市園藝場交給原山代管,這更增加了林場的工作難度。當時園藝場在職職工225人,加上離退休職工250人,外欠債2009萬元,兩個單位共計外欠債務高達4000多萬元,126家有名有姓的債主天天輪流上門討債。接手園藝場時,職工一年多沒有領到工資,醫藥費連續三年不能報銷,由于交不起水電費,職工們只好在電燈泡下點起了煤油燈和蠟燭,有的工人甚至賣血供孩子上學。
那段時間,孫建博經常失眠。“如何才能讓原山的發展跟上時代呢?唯一的辦法就是進行徹底的改革,改變花錢靠撥款,發展靠扶持,搞副業小打小鬧的傳統做法。可是,改革怎么改?首先要改思想、改方法,按市場規律做事。困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林業人思想的不解放!”孫建博心里盤算著,林場要改革,首先的一條就是要打破幾十年來形成的傳統老林業思維,建立現代林業的經營管理模式。改革中總會有阻力,而林場人由于長期受老林業思想的束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工作方式已經根深蒂固,對于“市場” 完全沒有概念。當初,林場班子經過研究,提出對下屬的6個營林區逐步減少林業倒掛投入,依靠林業人的技術優勢發展種植、養殖等產業。可讓孫建博始料未及的是分管林業的副場長與營林區主任整整討論了一個禮拜,最終的結論居然是全票不同意!有的人甚至說,只要是看護好林子,林場就得一分不少的給我們開工資。一句話說出了絕大多數人的想法。
對此,孫建博耐心的給職工做工作,解開思想上疙瘩,他說:“林業要投入,職工要生存,林場要發展,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不改革林場就永遠不會有出路。但是,你不能說職工的這種想法就是錯誤的,職工沒有錯,錯的是林場領導班子沒有正確的引導好。”孫建博下定決心:要推動原山從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轉變,大力破除束縛和阻礙現代林業發展的老林業思想,摒棄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推進林場體制、機制、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讓林場人真正走出林場,走向市場。
創新發展 改革破局
“說干就干。”據孫建博回憶,林場的改革從最早與市場接觸的工副業入手,原山有六家企業,因職責不明,管理混亂,虧損十分嚴重。如果不進行徹底改制,企業就無一生還的希望,而且會越虧越多,越陷越深。我們在搞好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建立起了企業責、權、利相一致的管理體制,籌措五百多萬元資金用于林場新項目的投資,建起了原山酒廠、原山刀具廠、原山食品廠、長青林山莊、原山養殖廠及一個苗木基地等有市場前景的新企業。不僅使園藝場職工重新就業,而且為社會提供了700多個就業崗位。工副業年產值達到5000多萬元,年上交三項費用1000多萬元,用兩年多的時間,為職工補發了工資,退還了集資,支付補交了養老保險,報銷了醫藥費,逐步歸還和消化了全部借貸款。
雖然林場重新煥發了生機,但只是解決了職工的吃飯問題,職工住房、保險和各項福利還沒有可靠保障,企業的發展潛力還有待挖掘,原山在實施多種經營,走林業產業化的道路上還差得很遠。原山的森林覆蓋率高,位于城市近郊,非常適合休閑旅游,憑借對市場獨有的敏銳和把握,孫建博大膽的提出了依托林場森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森林旅游產業,建設山東省第一家森林樂園的想法。
1999年6月1日,山東省第一家森林樂園開園,全省的記者紛至沓來。不久,全國第一個旅游黃金周到來,孫建博以超前的意識和膽魄,為林場賺取了第一桶金。后來又建設了山東省第一家民俗風情園、第一家鳥語林、第一家大型滑草場……一時間,全省的國有林場都來原山參觀學習。
依托林場優勢,走林業產業化的路子,孫建博一方面大力發展森林旅游,另一方面,也把綠化產業當成我們的另一個發展目標,形成多產業支撐。林場人在市場中慢慢嘗到了甜頭,心里的疙瘩解開了,孫建博返回頭來再次給營林區做工作。各營林區變壓力為動力,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主動投入到市場經濟中去,利用熟悉苗木的優勢,給客戶供應苗木搞創收,當年六個營林區全部超額完成任務,職工們搞綠化的積極性空前高漲。2003年,原山依托林場人才、技術優勢,成立了原山綠地花園綠化工程有限公司,建立了1000多畝的苗木良種基地,并積極對外承攬綠化工程,大力實施以林養林,走林業產業化的路子。2009年公司順利完成了綠化企業二級資質升級,成為林場發展的支柱產業。2015年公司又被國家住建部批準為園林綠化一級資質企業,成為淄博市僅有的三家一級資質企業之一,年承接綠化工程額近億元。
“前進道路上永不滿足,成績面前永不停步”
前進道路上永不滿足,成績面前永不停步,是孫建博遵循的人生格言。原山的產業做大了,如今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如何守護這片青山,把綠色進一步“擴大”。孫建博說:“森林是我場的立場之本,也是我們的發展之本。”孫建博上任伊始,便創造性地提出了“三三一”工作制的思路,場部工作人員三天辦公、三天到一線造林綠化,一天休息,而他更是堅持星期天或節假日全部在一線植樹綠化、支援生產。與他共事多年的高玉紅印象最深的就是,曾經整整有一年的時間孫建博都沒有休過星期天。
經過一系列的改革,經過原山人十年的不懈努力,到2005年,改出了一個能私營的不集體,能股份的不國有,徹底打破老思想、老體制的束縛的現代化林場。原山歸還了所有的內外債,投資建成了國家4A級森林公園,職工年平均收入超過了5萬元,住上了本地區環境條件最好的樓房,原山由過去人人做夢都想往外調的“要飯林場”,成為既無外債也無內債和貸款的“發展地方經濟貢獻企業”。
但是這一“出色”,原山的老林業思想又回來了。林場很多同志說,內外債還清了,工資保險有保障了,職工也都搬進了樓房,我們干得不錯了,應該放慢發展腳步,停下來歇一歇了。
面對這種情況,孫建博及時提出了“二次創業”,這不是一個口號,而是有具體的計劃、目標、措施的,還寫進了林場的“五年規劃”。當時包括班子在內很多人認為是目標定高了,但是“二次創業”、“五年規劃”明明白白的告訴你,5年之后自己的工作生活將是怎樣的面貌,干勁兒很快激發起來了,而且從“十五規劃”到“十一五規劃”“十二五規劃”都是超額完成。
“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為了一個國有單位,沒白沒黑的拼命,究竟是什么理由在支撐著你?”面對記者提問,孫建博顯得很平靜,他說:我是個殘疾人,像我這樣的殘疾人在舊社會連命恐怕都保不住,更不用說什么地位和作為了。我孫建博之所以有今天,是黨和人民養育了我、培養了我,我的身體是殘缺的,經歷是坎坷的,是黨給了我一個健全而高尚的心靈,是黨給了我一個完整而精彩的人生。作為一名黨員,我盡的這點寸草心,怎能報得黨的無限春暉?原山比任何地方都更需要我,原山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早已融入我的生命之中。我的生命之樹,只有深深的扎根在原山,才能枝繁葉茂,碩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