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普通的65歲老農,種著8畝地,為了多掙幾個錢去鄰村養雞場鏟雞糞。他是一位普通的65歲老農,種著8畝地,為了多掙幾個錢去鄰村養雞場鏟雞糞。

  他是村民眼中的怪人、奇人,早上一睜眼就開始想數學題,邊種地邊想解題方法,1978年起從未間斷。

  他叫崔恒照,萊西市沽河街道沈家莊村村民。從小學起被稱為“數學天才”的他,陰差陽錯做了一輩子農民。但不管是在田間大汗淋漓,還是在酷暑中打水泥板,抑或在悶臭的雞棚里一連鏟10小時雞糞,他的大腦里始終習慣性地轉著數學題。

  如今,他用自己37年的思考編了兩本小學數學題,卻因出不起3萬塊的出版費而擱置。

6歲得名“數學天才”6歲得名“數學天才”

  崔恒照癡迷數學,已有60個年頭。

  5歲那年,父親給上小學四年級的姐姐出了道算數題,姐姐不會做,從未上過學的崔恒照竟解了出來,父親把他好一番夸。

  能夠得到大人肯定,對于小孩子來說是再開心不過的事。崔恒照從次迷上了數學。他極少和同齡的小朋友玩,偏愛一個人拿著小石子模擬數學題情景,就連吃飯也常常吃著吃著擺弄起筷子。

  “只是覺得好玩。”那時候的崔恒照沒有數學概念,更不識字,看不懂題。他所做的一切,看起來是努力學習,但對他來說,那是孩子出于本能的玩,和同齡人摔跤、打鳥沒啥區別,興趣不同而已。

  6歲,一個五年級的學生給崔恒照出了幾道數學題,他對答如流;崔恒照也給那學生反出了道,學生卻被問住了。學生帶崔恒照去見自己的數學老師,老師大驚,“長這么大,頭一次見一個還沒上學的孩子能解出這種題,還會講。真是個‘數學天才’”。

  崔恒照的學生生涯始終展現著超乎同齡人的數學天分。

  小學,指出老師講題的差錯;初中,替數學老師講課;高中,提出的一問題全校無一老師答得出,拿到市教育局,教研員得知是個學生提的大贊“天才”。

  高中同班同學褚廣銳還記得,老師在黑板上講題,題還沒講完,崔恒照倒先算了出來;一道題,多數同學不會做,他卻能給出多種解法;自習課,崔恒照桌邊常圍一圈請他講題的同學。

  小學到高中,崔恒照數學從沒考過第二,高中以前次次滿分,總成績也始終名列前茅。只可惜,高中畢業時是1974年,沒有高考。3年后高考恢復,也因家庭原因沒能參加。

37年編出數學題沒錢出版37年編出數學題沒錢出版

  高中畢業后,崔恒照先是當了兩年兵,退役后做了一年小學數學老師,無奈因一件小事被迫告別了講臺。

  離開學校,他回家種了地。農閑時,輾轉煙臺等地打工,捆啤酒,打混凝土,果園鋤地……都是些重體力活。辛苦一天,多數人選擇聚在一起聊聊天,打打牌,看個電視,睡個覺。崔恒照不一樣,他研究數學題。

  1978年走下教師崗位,1982年有了出版數學題的打算。盡管家人一再說他“傻,沒用,白費工”,不少鄰居說他“吃飽了撐的”,但他依舊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一切時間鉆研數學題,不管發生什么,沒有一天停止過。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數學癡迷到一定程度,夢里都是題。

  崔恒照常常是早上還沒睜眼,就琢磨起了題目;穿衣、吃飯、干活,也時不時想著數學;極少看電視,偶爾看個很喜歡的節目,插廣告的幾分鐘,也要用來做題。他喜歡陰雨天,因為第二天不用下地,玩數學到凌晨兩三點也無妨。有年夏天,他在雞場鏟雞糞時想出一題的新解法,沒有紙筆,又怕忘記,竟用手蘸著雞糞寫在了大腿上。

  小學到高中的題,崔恒照都研究,但費時最多的,還是小學算術。“算術法解題特鍛煉邏輯思維,要是把思考題、附加題做好了,再做課本上的基礎題就是輕而易舉。”37年,崔恒照看遍了市面上能找到的幾乎所有小學數學參考書,寫了十幾麻袋演算紙,定了六七版稿,找了多位一線小學教師幫忙指導,最終寫成了《數學參考書甲本》和《數學參考書乙本》;去年11月,他曾到青島市一出版社試圖出版,沒能湊出3萬塊的出版費。

  記者致電出版社當時與崔恒照對接的工作人員,對方表示:“崔恒照的題很有特點,但不具備公費出版條件。”記者把題目拿給了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學數學老師,該老師說:“題目類似于奧數題,對于開發孩子智力有一定幫助,但于一般孩子而言難度過大。如果想要出版,可對題目類別進一步細化分類。”

家長眼中的“數學專家”能不能出山講題?家長眼中的“數學專家”能不能出山講題?

  把耕耘了37年的兩本題出版,是崔恒照最大的愿望。

  記者:如果出版不了還研究數學嗎?

  崔恒照:研究。

  記者:即使沒有結果也要繼續?

  崔恒照:繼續。做題快樂。

  頓了幾秒鐘,他又說:“不出版,能在報紙上、網上登出來嗎?200多道題,都是我自己想的,有些題我有其他參考書上沒有的解法。”

  崔恒照像個小學生似的端坐著,兩腿并攏,雙手平放在腿上。“我只是想讓人知道題還能這么解。”

  ……

  崔恒照一再強調小學數學,其實,他對中學數學的研究也從未停止過。記者聯系到了一位名叫張軍的16歲學生家長,十幾天前,他聽了崔恒照在一輔導班試講的初二數學。課只講了一節,因為不會說普通話,崔恒照離開了。

  電話前,崔恒照有些膽怯:“上次我和他打電話,他讓我學著用普通語講,我態度不好,他可能生氣了。”

  但記者撥通張軍電話,對方卻給出了“數學專家”的高評。張軍說:“崔恒照老師課講得很好,很有水平,可以算得上數學專家,我想讓他給我孩子輔導,”張軍對崔恒照沒能在教學一線很是惋惜,“他是我見過的最好的老師,我當年差十幾分沒考上大學,要是有他這樣的老師,肯定比現在好。”

  張軍比崔恒照小幾歲,上學那會也熱愛數學,后來放棄了。他佩服崔恒照在數學上的堅持與天賦,勸崔恒照給學生做輔導,甚至想幫他辦輔導班:“你一生好數學,思路獨特又講得好,不留給子孫后代嗎?要是不教出幾個大學生,不浪費嗎?”

  65歲的崔恒照,私下里給幾十個孩子講過數學題,分文不取。他告訴孩子:“不要告訴老師是我講的,說是自己學的,這樣老師會更喜歡你。”

  現在,他想光明正大的教幾個學生。盡管缺錢,但他覺得錢多錢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給孩子帶去多少實實在在的幫助。

現在是農閑,打工的養雞場也暫時沒活,崔恒照每天5點多起床研究數學題。現在是農閑,打工的養雞場也暫時沒活,崔恒照每天5點多起床研究數學題。
做題到凌晨兩三點是常有的事兒,用他的話說,“老忘了時間”。做題到凌晨兩三點是常有的事兒,用他的話說,“老忘了時間”。

  經濟緊張,他用最便宜的本子。盡管輕拿輕放,但翻得次數太多,時間過久,好些紙張邊角已破。

  2017年夏格莊高中七二屆三班同學聚會上,同學們還記得當年老師說:“有不會的題就問崔恒照。”

  70年代末80年代初,小學數學老師考試要求必須用算術法,好些老師做不出來找他,村民評價:“老師都算不出來,一個農民算出來,怪不怪?”

  崔恒照很低調。在養雞場工作了14年,老板不知他擅長數學。“咱來就是干活的,干好就行,說別的干啥。”

  崔恒照是家里的頂梁柱,得種地、打工,鉆研數學全靠擠時間。“我一天頂多四五個小時的覺,時間多。”

  有人佩服崔恒照的執著,也有人說他閑得難受。不管別人說什么,他都堅持做自己。

  采訪時,妻子張鳳花多次說崔恒照“命不好,再做題也沒用”。但她還是會給崔恒照做好飯,讓他多一點時間研究數學。

除了數學,崔恒照還喜歡墜琴。閑暇時,他常坐在門前拉上一曲。除了數學,崔恒照還喜歡墜琴。閑暇時,他常坐在門前拉上一曲。

  崔恒照年齡大了,找他講數學題的人少了。他希望能幫孩子們提高成績:出版書,有人用他的題,當家教,做輔導班老師……都是他的夢想。

  “夢想可以實現不了,但不能沒有。”不管結果如何,他都會繼續自己的數學快樂。

  (青島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