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曲阜開城門”

  “明故城開門人”楊永軍30多年早敲晨鐘晚擊暮鼓,見證優秀傳統文化漸強的影響力

  2月5日,大年初一。

  “鳴晨鐘……”8點整,隨著司禮官一聲鏗鏘號令,楊永軍揮動手中已經被磨得锃亮的鐘杵,朝著高懸在萬仞宮墻上的銅鐘撞去。在渾厚的鐘聲里,農歷新年的第一縷晨光隨著緩緩開啟的城門照進曲阜明故城,年來了。

  在悠悠的回響中,游客們魚貫入城,而51歲的楊永軍則匆匆趕去更衣室換衣服,換回自己的另一個身份。這天,他和妻子孩子約好一起走親戚拜年。可午飯剛吃過沒多久,楊永軍就又裹起羽絨服出了門。早敲晨鐘、晚擊暮鼓,30多年里,楊永軍始終如一。

  “在曲阜開城門,光榮!”夕陽西下,在城門關起的清脆咔嚓聲中,楊永軍結束了一天的工作。

  圖①:2019年,孔子故里曲阜古老的萬仞宮墻前,采用全新的服裝道具,賀歲版明故城開城儀式正式首演。圖②、圖③:2月5日農歷大年初一,楊永軍在開城儀式上進行晨鐘暮鼓展演。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喜迎八方賓客,不就是從這每天大清早開啟的城門開始的嗎?”楊永軍對自己身為“明故城開門人”的身份極為珍視。在他看來,自己所從事的敲鐘擊鼓、古禮展演,是很多外來游客了解和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氣韻的重要途徑,“要確保每個動作都不變形,才能營造出真切的文化代入感”。

  楊永軍生于曲阜一個普通農家,幾個哥哥喜歡吹拉彈唱,家里常年樂響不絕。耳濡目染久了,他很小便加入了草根戲班。1986年,18歲的楊永軍參與“孔子誕辰故里游”(孔子文化節前身)的表演,看到一批又一批如潮般的游客不遠千里前來拜謁孔子,他深受觸動。也是從那時起,他開始抽時間翻書學習儒學,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為了滿足游客了解傳統文化的需求,楊永軍時常會在工作中給自己“加戲”。有游客問他晨鐘暮鼓的由來,他就翻遍典籍,不論是南北朝的鐘鼓報時,還是唐朝的晨鐘暮鼓、實行宵禁,他都能有憑有據講上一段;見有人對晨鐘暮鼓的文化背景有興趣,他就搜集有關詩詞背誦,而且張口就來……他還會教客人拿鐘杵的標準動作,對曲阜的古鐘樓、古城墻、古遺跡也是如數家珍。久而久之,楊永軍成了很多游客口中的“鐘官”。

  在曲阜撞鐘30多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來的變化,楊永軍看得真切。“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儒學的升溫和游客文明素質的顯著提升。”

  “5歲的毛頭小娃娃,本來就不用買門票,可非要參與‘背《論語》免費游三孔’活動,30多句背下來不光沒‘卡殼’,讓他停他都不帶停的。”楊永軍對這一幕印象深刻。“孩子的表演驚呆了其他活動參與者,一群游客主動圍上去給小娃娃辦了個簡單的頒獎儀式。”

  如今,景區里不光鮮有人亂插隊、亂丟雜物、亂破壞文物,甚至有男游客看他穿著工作服,手里掐著煙大老遠的跑過去問他可不可以抽、在哪里可以抽;幾十人、上百人的團,一個緊跟著一個造訪大成殿,大殿里卻沒有一個人大聲說話,莊嚴的氛圍使得每個人都能更好感受到文化的浸潤……

  “感覺游客對孔子和儒學的認識都更深刻了。”楊永軍說,希望自己的工作能感染更多遠道而來的游客,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盡一分力。

  (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