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工出細活。芙蓉街提升改造工程進行到尾聲階段,一個多月以來,芙蓉街上不斷發現老寶貝,這條幾百年的老街也隨之越來越厚重。作為芙蓉街建街以來為數不多如此大規模的封閉施工,為芙蓉街帶來了猶如鳳凰涅槃般的蛻變,承載著更多歷史,又添加更多現代元素,這條老街越來越濟南。

  文物如何保護展現,不斷征求“老濟南”意見

  文物是對歷史最好的見證,在芙蓉街本次提升改造工程中,頻頻發現老寶貝,也正是對芙蓉街這條幾百年老街巷歷史的再現。尤其是芙蓉街北段的文廟南廣場位置,清早期的老石板路面、暗渠,以及疑似幾百年梯云溪遺址,同時施工人員還在此處挖出了多塊各時代的瓷片,這些都隨著這次提升改造工程展現出來。

  文物如何保護?歷史又如何展現呢?在施工中,明府城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同濟南考古專家、設計師、施工方不斷在探討,他們也在不斷聽取和征求附近老濟南居民的意見和建議。

  把文物保護好,把明清時期的歷史展現出來,讓現代人能感受到那個時期的歷史。經過多次現場會以及精準測量、查閱古書籍之后,文廟南廣場的設計方案也不斷調整,雖然最終的方案還沒有確定,但記者從明府城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處以及設計方處了解到,他們在做各種嘗試,把這個位置的標高落下去,讓文物露出來,用這些老寶貝講述那段歷史故事。

  處于芙蓉街北段、老茶巷、東花墻子街的連接位置,文廟南廣場處在核心,自然要與周邊道路的標高保持一致,但在文廟南廣場前發現的清早期的老石板路面以及泉水暗渠平面的標高,與周邊道路的標高存在大約30厘米的高差,如果想要保持原有的歷史風貌,高差問題如何解決呢?經過設計師、管理方以及施工方的研究,最終確定將文廟南廣場路面的標高降下來,中心位置與老石板路面以及泉水暗渠的標志保持一致,而標高的降低采取緩坡降低的方式,從芙蓉街北段以及老茶巷東段位置緩慢降高,“還要考慮到游客和附近居民的通行,肯定不能有大的坡度,緩慢降低,大家也不會有很明顯的感覺。”施工人員介紹。

兩位工人悉心打造老石板井蓋。兩位工人悉心打造老石板井蓋。

  石橋設計將參照起鳳橋的樣子

  此次文廟南廣場施工中發現疑似梯云溪遺址,同時還挖出流向文廟泮池的泉水暗渠,北段進入文廟前幾米位置在挖出時就覆蓋有石質蓋板。考古專家鑒定稱,蓋板與泉渠年代有差別,是后期在泉渠變暗渠時覆蓋在上面的,但即便如此,專家還是建議泉水暗渠部分變明渠,而北段的石質覆蓋板也可以部分保持不動,“被覆蓋也是一段歷史。”考古專家說道。

  疑似梯云溪遺址以及泉水暗渠的發現,也為文廟南廣場改造增加了歷史厚重感,改為明渠穿廣場而過流入文廟泮池,渠中泉水清澈見底,流動明顯,小魚蝦在其中游動。而為了保持廣場的通行,據悉,泉渠上面要搭建一座老濟南特色的石橋。

  舊時的濟南,汩汩泉水匯聚而成的流水穿城而過,幾處流水幾處橋,小橋自然是老濟南街巷不可或缺的部分。以芙蓉街周邊為例,起鳳橋最負盛名,這就是一座老石板帶著歲月痕跡的石橋。設計師介紹,文廟南廣場的石橋就考慮借鑒起鳳橋的樣子,畢竟這才是老濟南石橋的風貌。“老濟南,用老石板做橋,不需要走船,水從橋下流,人從橋上過,大概‘小橋流水人家’就是這樣的一番景象。”作為設計師的天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所長朱磊這樣描繪道。

  實際上,很多現代人不得而知的是,在清順治年間,文廟南廣場位置也有一座橋,是人們橫跨“梯云溪”架起的,名字跟文廟也多有關聯,取平步青云之意,名為“青云橋”。此次在新發現的泉水暗渠上搭建石橋,是否跟青云橋有關系呢?據相關資料記載,古時此處確有青云橋,實際位置在梯云溪之上,跟現在泉渠位置要搭建的石橋是有一定位置差別的。而對于此,記者沒有從現有的文獻資料中查詢到更多記載,相關人員也表示,歡迎老濟南居民提供更多相關資料,再根據歷史記載考慮下一步設計和規劃。

  新泉加裝泉眼護壁,泉溪令人念起“梯云溪”

  在芙蓉街升級改造工程之中,芙蓉泉不遠處發現的新泉,在當時引發了熱議,從此,芙蓉街上不僅有芙蓉泉,街面上也有了新的泉。

  古時,梯云溪是芙蓉街上一條古老的溪流,后來才有了芙蓉街,但當下芙蓉街上沒泉水,也成為這條濟南老街巷的遺憾。將泉水引入芙蓉街,這是發現新泉之后,明府城管理中心相關人員和設計師不謀而合的建議。

  根據設計,芙蓉泉與新泉之間也有了連接,通過連接池,芙蓉泉的泉水與新泉泉水一并流入芙蓉街,設計師同時在新泉以北位置還修建了一條雖然窄但很有意義的泉渠。“歷史上,梯云溪就是泉水從芙蓉泉流到泮池的泉水溪流,而這條窄小的泉渠雖然不能說是梯云溪,但多少讓人懷念起梯云溪的韻味。”23日,一名住在芙蓉街上的老居民說道。記者在現場看到,芙蓉泉和新泉的連接池已經開始貼青石板,而新泉的小泉眼位置,設置了一個圓柱形的泉眼護壁,施工人員稱,這樣的泉眼護壁更會讓游客清晰感受到新泉的泉眼。

  泉水引入芙蓉街,游客在芙蓉街上也能近距離親近泉水,明府城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對于此處的設計要求從未改變。設計師在新泉以及泉水連接池兩處位置都設置了下沉式臺階,這樣的兩級臺階能讓游客蹲下就能撩到泉水,這對于游客來說,更是一番新的體驗。

  匠人細心改造石板,讓井蓋在古韻街面隱形

  眾所周知,在本次芙蓉街改造中,地下管網和管線是重點改造的地方,污水管道進行了整體改造,每戶業主門前都留有污水井,這樣的設計也使得井蓋不可避免存在。

  23日,記者在芙蓉街施工現場看到,青石板路面已經鋪設完成,而施工人員還在切割青石板,這些青石板的切割工作更為繁瑣,先要量好尺寸,不能有一厘米的誤差,邊角位置也要按照角度進行切割,施工人員介紹,這些切割的石板是用來覆蓋井蓋位置的。為了讓整條400多米長的芙蓉街老石板路面保持整體的韻味和效果,施工人員把井蓋位置先用方鋼板進行覆蓋,然后根據方鋼板的形狀和尺寸切割老石板,保證嚴絲合縫,這樣一來,街面上就見不到視覺上不協調的井蓋了。

  而針對業戶門前的方形污水井井蓋,有經驗的施工人員也現場進行了創作,他們先按照井蓋的尺寸切割好石板,同時為了后期維護疏通的方便,他們在石板上打孔,然后安裝螺絲和把手,最后才覆蓋到方形井蓋上面。在他們手中,一塊石板就變成了兼具美觀實用的井蓋,一名施工人員還給記者演示如果需要疏通污水井時的處理方式,只見他用手將把手位置提起,輕輕就能把石板井蓋挪開。

  幾千塊老石板鋪設的路面為芙蓉街增添了古街巷韻味,而這些精細之處的處理,也讓整個芙蓉街路面更為整體。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