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扭”成非遺傳承人
他叫于信,扭了60年海陽大秧歌
昨日上午,記者走進海陽市碧城工業(yè)區(qū)岱格莊村一處普通的農(nóng)家小院,一位老人正在院子里敲打著花鼓,老人動作嫻熟,步伐時而穩(wěn)健,時而奔放,剛?cè)岵奈枳吮M顯海陽大秧歌的優(yōu)美。
這位年過古稀的老人名叫于信,自12歲開始跟隨父輩學習秧歌中的花鼓后,一扭便是60年,自己也成了國家級的“非遺”傳承人。
從小熱愛海陽大秧歌
“耍秧歌,就要演繹一切的美,抬頭陽光美,踏步大地美……”談起秧歌,于信似乎又走進了自己一個人的秧歌世界中。
“12歲那年村里組織排練秧歌,我們幾個孩子便圍在村委大院觀看,當時我的爺爺和父親都是花鼓隊的一員,當鑼鼓聲響起,花鼓跟隨鼓點敲打附和,兩種聲音碰撞,由村里年輕力壯的男青年組成的隊伍,前后跳躍,左右穿插,雙臂揮舞,右手持鼓槌,在身體上下左右擊鼓,頓時讓我感受到了花鼓中的英雄氣概?!被丶液笥谛疟惆严雽W花鼓的想法告訴了爺爺,本來就是秧歌世家,于信的觀點很快得到了爺爺?shù)馁澩?,于是爺爺便成了于信的花鼓啟蒙老師?/p>
潛心研究總結(jié)“九字真言”
隨著慢慢長大,自己的潛心研究,于信將海陽大秧歌的舞姿總結(jié)出自己見解的9個字———“土”“狂”“火”“伸”“提”“擰”“剛”“柔”“美”?!啊痢褪且非蠛j柎笱砀璧哪欠N原汁原味,你看像樂大夫的舞姿,就讓人聯(lián)想到農(nóng)民在地里刨地的感覺,舞扇子便會讓人想到在地里掰玉米的動作,像秧歌中隊形逆時針的轉(zhuǎn)法,不就像是過去推碾子的動作嗎?‘狂’就是要有張力,特別是花鼓,要打出陽剛之氣;‘伸’ 就是要將身體伸到極限,然后再通過‘擰’實現(xiàn)動作的神態(tài)化……”一個個秧歌動作,在于信的解釋下,一下子變得那般接地氣了。
不遺余力傳承海陽大秧歌
幾十年的刻苦鉆研,身體力行的實踐,讓于信在秧歌上獲得了一定的成績———1994年代表山東參加了沈陽國際秧歌節(jié)的比賽,獲“金玫瑰獎”;1997年到北京舞蹈學院傳授海陽大秧歌的表演技法,受到師生的好評;2008年,他受邀擔任了奧運會開幕儀式前海陽大秧歌表演的藝術(shù)指導。在相繼獲得海陽市、煙臺市、山東省頒發(fā)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等稱號后,于今年又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
雖然在大秧歌中有了一定的成就,但于信卻沒有絲毫驕傲,還是堅持著每日練習基本功的習慣,“海陽大秧歌是海陽人民自己的智慧文化產(chǎn)物,對它的熱愛已經(jīng)融入到了每個人的骨子里,我只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讓大家更多地了解海陽大秧歌,從而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于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