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青島紅十字搜救隊(原青島紅十字藍天救援隊)建隊十周年,在嶗山區港東訓練基地進行了一場搜索與營救生命的實戰演練。當日中國社會救援嶗山論壇舉行,14省19市的24支社會組織應急救援隊伍共同探討中國社會救援力量在新時期的發展。成立十年來,青島紅十字搜救隊在國內外執行搜救任務450余次,拯救近千人,廣受贊譽。

分秒必爭,直升機上演空中救援分秒必爭,直升機上演空中救援

  冬日的嶗山銀裝素裹,遼闊的黃海風平浪靜。12月16日,風景秀麗的嶗山風景名勝區仰口游覽區空域救援直升機低空盤旋,青島紅十字藍天救援中心港東訓練基地正進行實戰演練。

  上午八點三十分,演練正式開始,模擬場景為某地發生7.0級地震。“偵查組馬上進入搜索現場!”青島紅十字搜救隊接到地震災情通報后,隨著一聲號令,立即組織隊員進行災情信息研判,并攜帶多種救援技術裝備趕赴災區。倒塌的殘垣斷壁當中有民眾被埋壓,現場專業救援人員忙碌有序的開展建筑物坍塌救援技術、山岳繩索救援技術、院前醫療急救技術實施救援。

  幸存的人們也主動幫忙在廢墟上尋找并救助被埋壓人員,就在所有人員緊張尋找時,有現場居民告訴救援隊員,在一處廢墟下埋壓有幸存者,但無法確定位置和深度,請求幫助。救援隊員迅速攜帶偵搜設備進行搜索現場,并設立工作區、休息區、進入通道以及緊急撤離通道,安排安全員戒護。接著接援隊員攜帶音頻探測儀進入現場并展開搜索,經過反復努力并經過輔助視頻探測儀搜索確認,發現一名幸存者被埋壓于廢墟,被困人員頭部挫裂傷、小腿疑似骨折,但意識清醒。

  由于現場比較復雜,救援隊決定采取破拆、頂撐作業的方式接近被困人員并進行營救。記者看到,救援隊員攜帶了液壓鑿巖鎬進行破拆,此裝備也是救援隊曾在魯甸地震時進行破拆使用的裝備,能夠快速的把廢墟構建打開,建立生命通道。借著救援隊員攜帶頂撐氣球進入現場進行頂撐、支護作業,使用頂撐氣球,可以快速的把阻擋營救通道的廢墟構件頂起,支護后創建生命通道。使用的這套氣球,可以頂撐起大約5噸重量的廢墟構件。

  當救援隊員打通通道接觸到被困人員的時候,發現他所處空間上方是一塊樓板且有一定活動空間。經過與地面救援隊員溝通并進行勘查評估,決定向上打通通道進行營救。地面隊員迅速在預定出口上方架起繩索系統,為轉運傷員做好準備,醫行緊急處置小組也做好了現場處置的準備。最終通道打道,救援隊員迅速將傷員固定好,地面隊員通過架設的繩索橫渡系統將固定至擔架的傷員轉運至安全位置。擔架到達安全位置后,等候的醫療處置隊員迅速為傷員進行全身檢查、頭部包扎、固定小腿,飛旋在上空的Aw139直升機也成功將傷員接走以進行下一步的治療。

  10年救援450余次,上山下海都在行

  此次演練緊張而有序,救援現場有序的人員管理,合理的技術銜接,順暢的指揮協調,無不呈現救援隊伍的專業水準。這樣緊張的救援現場,青島紅十字搜救隊的隊員們已經經歷了千次。

  青島紅十字搜救隊成立于2008年,歷經十年不斷壯大,發展到今天,已經是一個擁有164名專業隊員、800多名志愿者的龐大隊伍,成員來自社會各行各業。無論是山地搜救還是海上救援,處處都閃現著他們的身影。十年間,他們用專業、迅速的專業搜救能力守護著嶗山旅游安全,不僅如此,團隊先后參與了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2012年北京暴雨、2012年云南彝良地震、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2013年黃島輸油管道爆炸、2015年尼泊爾地震、2016年厄瓜多爾地震等多次重大救援。

  為更加安全有效的應對突發事件,團隊今年在拮據的運行費用中又籌集近20萬元派送隊內骨干學習國家應急救援員、救援潛水技能、建筑物坍塌救援技術、國際搜救教練聯盟EMT-1、岸際救生員以及山岳繩索救援技術,大大提高團隊自身處置突發事件能力。伴隨團隊能力建設的提升,在處置應急突發事件時也顯得游刃有余,“6.13”漁船失事,臺風季海域搜救,北川救援技術比賽,以及多發的山難事故均得到有效處置。

  “成立十年來,青島紅十字搜救隊在國內外執行搜救任務450余次、拯救生命近千人,他們的專業水準已經贏得國內外同行和社會公眾的高度贊譽。”青島紅十字搜救隊隊長李延照介紹,僅2018年1月至11月底,團隊共計完成879場次的志愿服務活動。其中各類救援80次,救助市民95人,應急響應13次,救助市民17人。隊內自訓67場,各類演練23場,三進活動47場。救護培訓7場,第一響應人陪訓77場,救護員師資陪訓3次,對外技術培訓6場。保障活動18場,山地巡標拉練5次,對外高階技術培訓7場。調研活動7場,自然課堂30場,仰口浴場戒護100天次,其他活動134場。一次又一次的志愿服務,他們為迷途中的民眾點亮一盞盞生命的燈火,一次次的志愿服務,為奔波忙碌在城市各處的人們送去更為專業的自救互救技能。志愿服務,為致力于應急救援的各地志愿者贈授更為有效的救援技術。

  中國紅十字救援隊伍近600支,隊員約2萬

  演練結束,在青島紅十字搜救隊訓練基地會議室,來自國內知名基金會代表、國內14省19市24支社會組織應急救援隊伍齊聚一堂,黃海之濱問道嶗山。來自國家減災委、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中國災害防御協會、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青島市應急辦、青島市紅十字會、嶗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等各部門嘉賓及專家學者蒞臨現場,就中國社會救援力量在新時期的發展進行交流發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社會力量參與救災的熱情持續高漲,逐漸發展成長為救災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社會救援力量充分發揮組織靈活和服務多樣的優勢,參與國內外救援工作,已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協調聯動、共同應對的救災工作格局,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隊伍水平層次不齊,救援管理無序,協調不暢等問題。“此次論壇開展的目的便是希望社會救援力量之間進一步交流經驗,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將起到積極作用。”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賑濟救護部副部長李慶華介紹,為開展救援、救災的相關工作,目前,中國已建成較為完善的備災倉儲體系和應急救援體系,全國各級紅十字會已建成備災中心(倉庫)703個,建設、主管的紅十字救援隊伍近600支,隊員約2萬人,涵蓋搜救、醫療、供水、大眾衛生、賑濟、水上救援、心理救援等七大類,其中參照國際標準建設的國家級隊伍24支,在歷次國內、國際重特大災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臺雪超 通訊員 曲咪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