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女士的父親在今年9月2日意外摔傷,就醫經歷卻大為離奇:江蘇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安排的轉院救護車,沒有將患者送到上級醫院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平江院區,卻將患者送到了民營的蘇州平江醫院。
病人明明要求的是轉入上級醫院,卻被救護車送進了一家民營醫院,且不論這家民營醫院水平高低,但就此事來說,救護車的舉動是在讓人覺得難以理解。對此,醫院方面辯解稱,是救護車司機理解錯誤所致,這種解釋很難讓人信服。救護車司機雖不是醫務人員,但也是醫療圈內人士,整日和醫生們一起接救、轉送患者,送錯醫院實在是讓人無法理解。
有多年救護車司機從業經歷的李先生告訴記者,這種“轉錯醫院”的事,在急救行業并不稀奇。“像這樣容易混淆的醫院名字,患者分不清楚很正常。如果你給一些民營醫院送病人,多少能有些‘油水’。”而事實上,類似潛規則在大眾層面也不是秘密。一些醫院特別是民營醫院,跟公立醫院醫生私下合作、跟救護車司機密定協議“推銷”患者的情況,近年來媒體時有報道,網絡上的投訴也不少。

患者竟被一些無良醫生和民營醫院當成商業資源,暗中交易,以救死扶傷為天職的醫療領域竟會存在這樣的黑暗。而昆山市另外一家民營醫院的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民營醫院花了大價錢購置醫療器械,24小時有醫生護士值班。但是前來就診的病人并不多,救護車送來的病人也很少。如果有民營醫院陷入“潛規則”,也是無奈之舉。
民營醫院確有無奈,但這不能成為坑騙患者的理由。首先,目前階段的一些民營醫院,應該找準自身定位——究竟是醫療市場上公立醫院的補充角色,還是公立醫院的競爭者?這個問題得搞清楚。其次,民營醫院究竟該靠誠信經營、提高服務水平而立足并逐步做大,還是靠坑蒙患者生存?這個問題更要搞清楚。
本次事件,目前還沒有官方調查結論認定,患者被轉到民營醫院一事究竟是“理解錯誤”,還是救護車司機與個別醫生“撈油水”的行為。但不管怎么說,這種錯誤都不該發生。涉事醫院應檢討管理漏洞,患者轉院如果是醫院醫療行為的一部分,而非患者自行轉院,院方應有服務跟蹤措施,直到確認患者到達目標醫院,而不是將患者交給救護車司機就算完事。醫療無小事,轉院過程存在風險,醫患關系敏感,豈可草率。“轉院潛規則”盛行的情況下,醫院更得加強管理。
再有,一些民營醫院“李鬼”假扮“李逵”的行為,也給一些人假裝“理解錯誤”做好了“背書”。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平江院區與蘇州平江醫院,名稱上容易混淆。而按照企業注冊登記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律法規,應該是不允許的。這個問題上,衛生監管、工商以及被“山寨”的醫院,都不應坐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