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清水秀的天蒙山上,有兩間修葺一新的石頭茅草屋,上面赫然寫著“大眾日報”四個大字,這就是大眾日報戰(zhàn)時印刷所舊址所在。在印刷所前,有一座石碑,上面記錄了那段戰(zhàn)火紛飛的光榮歷史。作為這座石碑內(nèi)容書寫的參與者,費縣縣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張乃軍向記者講述了他了解的大眾報人的拼搏和奉獻精神。

“編輯們白天躲到望海樓山上,在村民們?yōu)榉劳练似龅恼永锞幐?,晚上下山用油印機印報紙,保證按時出報,及時把黨的聲音送到戰(zhàn)斗的軍民中?!?947年出生的張乃軍今年已經(jīng)72歲了,研究黨史和大眾日報報史已經(jīng)35年了,說起大眾日報各個階段的歷史,張乃軍如數(shù)家珍。

張乃軍介紹,1940年9月,日寇對沂蒙山區(qū)開始了為時四個月的秋季掃蕩,10月大眾日報社隨中共山東分局遷至費東縣(今費縣)。1939年2月成立于沂水縣頂莊的大眾日報第二印刷廠,先后遷至沂水縣大暖峪村、沂南縣和尚峪村、費北縣褲腿瓦店村,12月遷至費東縣上白石屋村,就是眼前的這兩件茅草屋的所在地。
“當時他們在這間屋里排版,在這間屋里印刷。”指著兩件茅草屋張乃軍說,現(xiàn)在屋子翻新了,之前沒翻新時,屋子還沒我高呢,每次進門都要弓著腰,可想而知當時老報人的辦報條件多么辛苦。

張乃軍說,不僅如此,當時的房屋都是以亂石筑墻,用茅草披頂,冬天透風、夏天漏雨。遇到冬天連降大雪、氣溫在零下十幾度的時候,他們就在地上挖地窖,到地底下取暖。

“材料奇缺才是那個時候最棘手的問題,”張乃軍說,當時鐵筆磨禿了,老報人就用納鞋底的針綁在筷子上代替鐵筆刻鋼板。沒有油印機,就用高梁稈固定住蠟紙兩頭,由兩個人用手按住,另由兩個人拿報、續(xù)紙。就憑借著這種艱苦卓絕的精神,大眾報人在當?shù)厝罕姷难谧o下,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圓滿完成了各項印刷任務,在反“掃蕩”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