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從少年邁向青年,從稚嫩走向成熟,也開始懂得感恩、擔起責任。10月26日,來自山東山大基礎教育集團濟南校區的2000多名師生與家長齊聚一堂,舉行14歲生日慶典。

  走“時光拱門”、傳遞火炬、讀一封家書、擁抱父母、給父母送上親手寫的傳記……真情的表白讓每個家長和孩子都對這一天留下深刻印象。這一天是學生十四歲的慶典,學校的成長禮活動也恰巧走過了十四年。

  家長錄短片

  講述孩子成長故事

  14歲慶典儀式上,學生帶來了精彩的才藝表演,但是最讓人感動的環節還是視頻短片中父母與子女間的真情表達。“十四年來,我最想感謝的就是我的父母,現在我想對他們說,我長大了,感謝你們給予我的溫暖和幫助……”同學們在視頻短片中說出了對父母的感謝,令不少家長動容。

  同時,家長也為孩子們錄制了視頻,從1歲到14歲,家長們講述了孩子不同年齡段的成長故事。“制作視頻的過程中,我把孩子小時候穿的鞋和我年輕時候的照片都找出來了。孩子長大了,我們變老了,這些年走來,我們也看到孩子的成長和進步,也讓我們懂得了如何去愛。”一位家長說,是孩子給自己帶來了幸福,讓自己的人生得以完整。

  “親愛的孩子們,你們有多長時間沒有好好看看自己的父母了,他們也許不再年輕,眼角也有了歲月的痕跡。還記得14年前,你們呱呱墜地的時候,家人的欣喜,打爆電話告訴所有的親朋好友你順利來到這個世界,我當爸爸、當媽媽了……請孩子們握住身邊父母的手,是這雙粗糙的手牽著你長大,也正是這雙手努力干活,為你提供衣食住行……”初二級部主任孔磊說的每一句話都真情流露。在和孩子凝視、擁抱的過程中,不少家長也紅了眼眶。

  “我從事技術方面的工作,因為工作忙碌,陪伴女兒的時間不多,在和她擁抱的時候,我忽然意識到她長大了。”學生家長潘永說。

  學生現場讀家書

  流下感動淚水

  成長禮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生在班內現場閱讀家長事先給自己寫的一封信。讀信的過程中,不少孩子流下了眼淚,這淚水中有感動、有感激,也讀懂了父母對自己的愛。

  “丙申冬月,汝弟生。時至今日,一歲又半矣。時汝由小至初,課業陡重,尤需關照。然弟占父母之時力,無暇顧。父業繁忙,母須哺乳,兼乃祖年邁需人侍,汝每孑孓坐于窗前,顧藍天,惟嘆息。母觀之惻然……”初二8班學生姜宇恒的媽媽為兒子寫下了一篇文言文體的《與子書》。她告訴記者,在兒子小升初的時候自己就生了二胎,那時他剛考入山大附中,學習壓力一直比較大,希望通過這封信來激勵他。

  “作為父母,我們并沒有嚴格要求他取得多么好的成績,只希望他能夠樂觀開朗地成長。”在這封信的最后,姜宇恒的媽媽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母愛子,終會去汝。他日汝胸有大識,坦蕩立于世界,此父母所愿也。”

  11班一位同學在現場動容地告訴記者,父親的信中講述了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很多小事,有些事甚至連他自己都沒有注意到。“雖然父親平時工作比較忙碌,但是我們不需要說很多話就能理解彼此。經過今天的成長禮,我感覺自己長大了,也更能體會父母的辛苦。”

  為親人立傳

  寫了三四萬字

  在班級中,父母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一本親人小傳。為親人立傳,這是山東大學附屬中學初二年級的學生都要完成的作業,多的三四萬字,少的五六千字,多數孩子筆下的主角選定的是母親,也有的是父親或者其他人。大多數文章經過精巧設計裝訂,最終呈現出來的是一本小巧的書的模樣。

  初二7班學生小依在給母親小傳的序言中寫道:“這是一本關于我媽媽的書。作為媽媽唯一的女兒,我真的有權利、有責任了解我的媽媽。在我看來,她就是全世界最好的媽媽。”

  翻開這本書,記錄了母親童年、少年、青年的時光,也讓初讀這本書的母親紅了眼眶。“孩子準備了很長時間,排版、封面的字體都是自己設計的,讀完這本書除了感動,我還有些愧疚,覺得平時對她太嚴厲了。”小依的媽媽說。

  “十四歲的成長禮不僅是一種儀式,還是一種德育滲透,能夠觸動學生和家長的心靈,產生情感共鳴,為學生創建更好成長的生命場。”山大附中初二年級委員王慶剛說。

  山東山大基礎教育集團總校長趙勇回憶,14年前,當他看到孩子們過生日,抱著一些禮品走在校園里時,他詢問孩子手里的禮物是干啥用的,孩子告訴他是送給班里同學的生日禮物。“當時我就在想怎樣給孩子過一個有意義的生日,于是14歲生日慶典就在2005年誕生了。”什么是成長?趙勇用一句家鄉話來詮釋:“疤瘌妮兒,疤瘌小兒,沒有疤瘌活不了。”他表示,其實成長就是不斷地受到一些挫折,在挫折中勇敢站起來,大步向前。只有在不斷獨立行走當中,才能真正成長。“14歲了,家長們看著孩子長大了,也該讓他們獨立行走,而孩子們也將在行走中學會獨立和擔當。”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潘世金 實習生 徐麗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