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排爆服的張保國。資料圖片身穿排爆服的張保國。資料圖片

  □ 本報記者 晁明春

  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支撐著他19年如一日堅持戰斗在排爆安檢工作最前沿?

  是一種什么樣的信仰,鼓舞著他一次次臨危受命與“死神”展開生死較量?

  張保國,濟南市公安局特警支隊作訓處副調研員、排爆中隊負責人,一級警督。一名有著15年軍齡的轉業軍人,一位有著31年黨齡的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書寫了一份不平凡的人生履歷:

  1999年9月參加公安工作以來,先后成功處置涉爆現場100余次,排除爆炸裝置20多個,鑒定排除可疑爆炸物130多個,鑒定、排除和銷毀各類炮彈、炸彈4000余發(枚),先后完成奧運火炬傳遞、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等防爆安檢任務1200余次。

  19年來直面生死,先后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優秀人民警察、山東省十大杰出青年、齊魯最美警察等榮譽稱號,榮立個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3次。

  2018年5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安部授予他“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范”稱號。

  “我的黨齡最長,我先上”

  排爆手,被稱為“行走在刀尖上的舞者”,和平時期離“死神”最近的崗位。

  2008年8月6日晚上,距離奧運會開幕還有2天。兩家客運公司因為商業競爭發生沖突,一家公司采取了極端辦法,將一個裝有爆炸物的黑色塑料袋放在對方一輛即將由濟南發往外地的長途客車上。

  警情就是命令。當晚9點多,張保國和戰友到達現場后,他還沒等同事反應過來,已經開始把排爆服往自己身上套。

  大家都知道,誰穿上排爆服就意味著誰要與爆炸物零距離接觸,就等于直接觸摸“死神”的脈搏。面對同事的多次請纓,張保國搖搖頭,擺擺手,還是那句錚錚的鋼鐵誓言:“我是排爆隊長,第一排爆手;我的黨齡最長,有排爆任務我先上。如果我不在了,你們誰的黨齡長誰上。”說完,他便堅毅地向長途汽車走去。

  張保國已記不清這是第幾次經受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

  1984年,張保國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械工程學院彈藥專業。畢業后,“科班出身”的他被分配到濟南軍區彈藥修配站。在部隊這個大熔爐中,鍛造了他對黨、對人民的無限忠誠。上世紀90年代,當戰爭年代遺落的各種炸彈、炮彈逐漸在工程施工中被挖掘出來時,處置銷毀這些危險品成為當時公安機關急需解決的重大難題。擁有15年軍旅生涯的張保國作為軍區特殊人才,被破格引進到濟南市公安局。從此,他把對黨忠誠的堅定信念延續到公安排爆事業中。

  此刻,張保國又一次面對一個足以讓人瞬間消失的爆炸裝置,這種心理壓力是別人無法體會的。經他仔細觀察判明,該爆炸品是由蓄電池、汽車中控設備、裝有約1.8升汽油的塑料筒和浸滿汽油的海綿組成,并有遠距離遙控引燃裝置的遙控炸彈。8月份的天,穿著80斤重排爆服的張保國,渾身上下就像剛水洗過一樣。最終,他憑借過人的膽識和過硬的技能成功拆除炸彈。這時,已經是第二天凌晨2點了,還沒來得及脫下排爆服的張保國一下子癱倒在地……

  “事不避難、知險不畏,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難時刻豁得出去。”就是這個穿著80斤重排爆服孤獨前行的身影,詮釋著對黨、對人民、對公安事業的赤膽忠心,描繪出忠誠的底色。

  和“死神”進行智力較量

  排爆工作,必須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半點失誤,都可能付出鮮血甚至生命的代價。和“死神”比拼,不僅是膽量和意志的較量,更是智力和技術的較量。

  “犯罪分子懂的,我要比他更懂。”張保國說。為了百分之百的完美,他始終堅持在知識的海洋里,學習掌握排爆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能,提升排爆實戰本領。

  2016年10月2日,我省某市發生一起爆炸案。張保國作為省內排爆領域的尖兵,臨危受命奔赴現場。臨時爆破小組成立時,領導怕炸彈裝置復雜、人手不夠,準備安排十余人參與炸彈銷毀工作。張保國搖了搖頭,用那只歷經過火與傷的左手,伸出了三個手指:“我們三個人就足夠了。”

  臨時爆破小組成立了,張保國擔任組長,制訂了嚴密周全的排爆工作方案,三人身穿排爆服,仔細研究可疑爆炸物,及時判明了爆炸裝置結構,并畫出了詳細電路原理圖。“應該剪這一條線。”張保國伸出手指,指了指里面那根決定著三人生死的線。最終,五枚爆炸物被成功處置。

  熟悉的同事都了解,面對未知的危險,張保國有著自己的“三最”原則:用最少的人數參與,用最少的次數接近,用最短的時間拆除。為此,他時刻不忘向書本學理論,向同行學技術,向實踐實戰學經驗,自費購買了機械、電子、化學、心理和排爆等專業書籍學習,深入鉆研新型爆炸裝置的起爆原理和組拆技術,全面革新排爆機械手,指導研發車底安檢系統,組織編寫了全省重大安保防爆安檢教材課件,逐步成長為一名全國公安排爆戰線上的領軍尖兵,被省公安廳評為“齊魯公安英才拔尖型人才”,成為中國防爆安檢專家委員會14名專家委員之一。

  打上馬賽克的“無名英雄”

  和平時期,排爆線就是生死線。張保國說,每一次排爆,都是走向一個“充滿著意外與危險的戰場”。

  2005年3月2日,張保國照例帶著排爆隊將廢棄彈藥運往山里銷毀。就在他給現場媒體記者講解效果過程時,廢棄彈藥中的老舊發煙罐突然泄露起火。“快跑!”張保國大喊一聲,雙手用力推開身邊的記者和同事,緊接著飛快沖到火藥堆旁踢飛了發煙罐。但他還沒來得及跑開,火藥堆就在瞬間躥起了十米高的大火,將他包圍……

  在醫院清醒后,張保國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叮囑妻子:“給爸媽打個電話,說我要去北京出差一段時間,不方便給家里打電話了……”他還一再提醒前來采訪的媒體記者:“千萬不要報道我的名字,不要傳播我的照片和視頻,家里老人年紀大了,受不了。”于是,“一個無名共產黨員的光榮事跡”“一組被打了馬賽克的英雄照片和視頻”的報道廣泛出現在電視、報紙等媒體上。

  這次事故,張保國全身有8%的面積燒傷,臉部二度燒傷,雙手深二度燒傷,落下七級傷殘。至今,他的手指直的握不上,曲的伸不直。兩次住院,四個月治療,多次植皮、矯正手術,身上因兩次大面積植皮留下了兩道50厘米長的疤痕。

  然而,就在事故22天后,在德州老家的母親還是從一家電視臺,得知了兒子受傷的消息。當看到兒子裹滿紗布躺在床上的畫面時,老人吃飯的碗都端不住掉到了地上。次日一早,老人坐第一班長途汽車趕往濟南。看到躺在病床上的兒子,老母親只喊了一聲“我的兒呀”,便泣不成聲。第二天,24小時都沒休息的母親被送回了老家,由于擔心過度,老人剛進家門就栽倒在地,從此半身不遂。十多年過去了,張保國每次回家看望老人,父母親總是會說“我們都挺好的,你不用擔心,快忙你的工作去吧”。

  作為兒子、丈夫、父親,張保國對父母、妻女的柔情和愛,只能化為一次次的愧疚和遺憾。“妻子是糧食系統的一名普通職工,從結婚到隨軍再到成為警嫂,福沒享多少,光跟著擔驚受怕了。”張保國哽咽著說,妻子最害怕的就是半夜響起的電話鈴聲,每逢有警情,妻子燈不熄、人不睡,就那么坐在沙發上默默地等。

  “獻身公安排爆事業永遠無悔,保國為民歷盡危難無上光榮。”這就是張保國的錚錚誓言,也是他的人生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