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屋,土圍墻,泥路,留守的老人與兒童……本來是漸趨衰敗的農村,卻隨著一批藝術家的到來,變得不一樣了。蔡家溝村是諸城南部常山山腳下一個小山村,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蔡家溝村另辟蹊徑,以“藝術植入鄉村”的方式被激活,形成了蔡家溝藝術試驗場。經過藝術家們半年多的藝術試驗,貧窮落后的小山村成為遠近聞名的藝術村,各地觀摩團紛至沓來。

放下鋤頭學油畫
近日,記者來到蔡家溝村,一進村子,幾十根被涂染上不同色彩的枯木鱗次櫛比地站立在村前,“蔡家溝藝術試驗場”幾個大字被鐫刻在竹簡形的立柱上,顯得格外亮眼。沿青石板路走進村子,整潔、素雅,處處有“藝術范兒”。房子的墻上,麥收場景、3D南瓜、梵高畫作、大話西游等不同的墻體彩繪讓人耳目一新。街道兩邊、犄角院落,獨具特色的藝術裝置與村莊環境遙相呼應。
記者到來時,十幾名村民正在村里的“公共空間”學油畫。這些村民年齡都在50歲以上,有的剛放下鋤頭,指甲里的泥土還沒洗凈就來了。他們端坐在支架前,在老師的指引下,憑借著經驗和想象用畫筆描繪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

今年61歲的村民苑彩蓮沒上過學,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但是學習繪畫特別認真,“我從小鉛筆都沒摸過,活了半輩子了,沒想到直接拿起了畫筆,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多謝村里來的這些藝術家。”
苑彩蓮口中的藝術家就是蔡家溝藝術試驗場的發起人張同磊和他的團隊。農民繪畫班是張同磊藝術試驗場的重要一部分。
“開展農民繪畫班,是想培養村民的藝術感,也想挖掘他們身上無限的可能性。”張同磊說,“村民學習繪畫,有股真誠勁。雖然大都不懂藝術知識,但是他們有生活的經驗,畫作特別自然,沒有過多的修飾,這種感覺特別棒。”
剛開始,很多村民不敢下筆,但經過幾天的學習,不少村民已經能完成一幅像模像樣的油畫。還有不少村民經常在吃飯時、干農活時,進行創作構思。

藝術家們扎根蔡家溝
看到現在的場景,誰也想不到,半年前,蔡家溝還是一個“三無”貧困落后村:無集體資產;無經濟來源;無年輕勞動力,村內青壯年幾乎都出去打工了。因為發展落后,外村的姑娘都不愿意嫁到蔡家溝。
去年,村子出現轉機。諸城市通過吸引工商資本下鄉,村里建起了蘋果樂園田園綜合體,村民的土地全被流轉了出去。村民不僅可以獲得土地租金,還可以優先到園區打工。

“小錢有了”,長久發展又如何實現?經過多方考察,蔡家溝村所屬的諸城市南湖生態經濟發展區提出了以文化引領鄉村振興的目標,這一目標與張同磊等幾名返鄉的本土藝術家的理念不謀而合。
“目前,在全國各地農村搞藝術試驗的有不少,但藝術家能夠真正扎根下來的不多。”張同磊說,“藝術介入鄉村是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讓村民參與進來,帶他們從事藝術勞動,培養農民畫家、農民工匠,通過融合共建,才能達到共生共榮。”

為此,張同磊提出了“藝術家農民化,農民藝術家化”的目標。“藝術家農民化”是指藝術家在鄉村落地生根,扎根鄉村進行藝術創作。“農民藝術家化”是指農民通過與藝術家的相互學習、相處影響,對自己的生活有了藝術的需求和審美的要求。
去年12月份,張同磊率先住進了村里,隨后,其他幾名藝術家也先后從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來到蔡家溝。藝術家的入駐,給村里帶來了活力。
80后夫妻檔李飛和王濤是年齡最小的常駐藝術家,一個從事音樂項目制作,一個是攝影設計師。藝術試驗場啟動以來,王濤一直生活在這里,用影像記錄村莊和村民,創作了許多以蔡家溝為素材的攝影和油畫作品。這些作品一直掛在村里展覽,很多村貌和村民的照片都出現在展覽中,村里不管男女老少,都來看展覽。很多村民感嘆,原來還可以以這樣一種方式展現村莊和村民的日常。
來源:山東濰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