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2015感動青島十佳道德模范袁桂芳因病去世,享年65歲。

  10月4日,袁桂芳的親屬在青島市殯儀館為袁桂芳舉行了遺體告別儀式。

  袁桂芳袁成本夫婦是青島早報最早關注、多次報道過的志愿者夫妻,被很多人親切地稱為“袁大姐”“袁大哥”。

  袁成本只是小范圍通知了親戚和袁大姐生前的同事,他們一起在殯儀館送袁大姐最后一程。

去世前一月還在做公益去世前一月還在做公益

  據袁成本回憶說,2017年9月,袁大姐就查出了肺癌,當時服用靶向藥物后病情緩解,多次檢查都沒問題。今年6月份,袁大姐一直在咳嗽,當時以為是感冒,就沒在意。但是到了8月份病情加重,即便如此,在第一次住院治療結束后,袁大姐還是如約到鰥寡老人家中給老人理發。“我們每個月都去,這次不去不是個事。”袁大姐當時說。

  “我們一直沒有告訴她患病的真相,她也一直保持著以前那種樂觀的生活態度,沒事就笑呵呵的。”袁成本說,袁大姐患病后最遺憾的事就是有些公益活動沒法去參加了,但是只要是她能抽出時間的都一定會去參加,這也是她一輩子在努力參與的事業。

  夫妻倆熱心公益25年

  袁桂芳,女,1953年12月生,中共黨員,和袁成本夫妻倆是市南區金門路街道逍遙社區居民。

  自1993年至今,臉上時時刻刻都掛著笑容的袁桂芳、袁成本夫婦,公益一做就是25年。

  1993年,夫妻倆在一次登山途中,發現浮山上有很多捕鳥網,兩人覺得這樣會對環境有所破壞,于是便每天早起爬山偷偷把小鳥放掉。路上如果看到有樹歪了,倆人也會順便扶起來。他們還特意去李村大集買來一把鐮刀,把經常走的幾條山路上的雜草都清理干凈。這件小事便成了他們日后參與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的起點。

  從那以后,夫妻倆的公益熱情愈發濃厚,視野也由身邊的浮山轉移到了更廣闊的外界。他們和早報的徐勇團隊一道,擦洗站牌、電線桿、一次又一次清理小廣告,在啤酒城、海水浴場撿煙頭、垃圾。撿拾過程中,他們已經跑遍了嶗山、匯泉山、信號山、北嶺山等各大景點。

  在2005年東南亞海嘯的時候,袁桂芳去青島慈善協會捐款,接待的大姐知道袁家的情況后說:“你們的收入不高,就別捐了。”袁桂芳堅持要捐,大姐眼含熱淚把錢收下了。當時他倆的退休金,加起來也就3000多元。

  2008年汶川大地震,在青島自行車公司工作的袁成本已經下崗,每月只發200塊錢,他倆捐了600元。袁桂芳說:倪萍當時捐了100萬,我倆只是盡了一點心,慚愧。此后對玉樹地震、對寒門學子、零錢哥,夫妻兩人都捐過錢。

  青島科技大一個叫趙琳的女大學生,得了白血病無錢繼續治療,休學回了老家。當時夫妻二人在濟南電視臺做節目得到2510元幸福基金,他們又把從家里帶來的3000元也加上,與濟南電視臺記者尚乃貴一起開車去萊蕪,把錢親自交到了趙琳手中。趙琳滿臉淚水直淌,她的家人激動地竟至無言感謝,身處那個場面,人們都哭了。

  2013年,他倆又把與電視臺做節目得到的獎品冰柜,捐給了青島合肥路“幸福人餃子館”,店主家那個起早貪黑包餃子、幫助母親掙錢治病的小學生,深深打動了袁桂芳夫婦。這年,他倆在這個飯館無償幫工50多天。

  2014年,他倆又把一臺全自動洗衣機(獎品)捐給洛陽路41號一戶特困家庭。這兩樣東西,袁家直到現在也沒有。袁桂芳說,不知道為什么,往外捐東西一點不心疼,女兒女婿也非常支持。袁成本琢磨著說了句:可能做好事也會上癮吧!

  20多年的公益事業,他們確實付出了很多很多,但也享受到幫助別人、幸福自己的崇高感覺。

  由于多年的操勞,從2008年開始,袁桂芳的兩條腿一使勁就疼得厲害,只有坐下來才會緩解。醫院拍出的片子顯現,她雙腿的半月板已磨去大半。

  這位當年六七十斤麻包一上肩就扛著跑的女強人,不得不于2015年2月底住進青大附院東部醫院,施行了雙腿膝關節修補置換手術,整個費用花去10萬元。袁桂芳在病床上笑著說:“只要心態好,越老越美貌,只要夫妻好,啥事全辦到。我有醫保,還有老公、子女,我會度過這個坎的。我娘活到98歲,我還早著呢。傷好以后,我還要像往常一樣,去做我的志愿者!”

2012年,袁桂芳成為青島市“十佳微塵”和“十佳社區熱心人”。2012年,袁桂芳成為青島市“十佳微塵”和“十佳社區熱心人”。

  2015年,夫婦倆同獲“山東好人”、青島市“文明市民”稱號,并獲得2015感動青島十佳道德模范稱號。

  2016年,夫婦倆獲得山東省首屆文明家庭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