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是農業大省,特色農產品極為豐富,更是涌現出了不少農業“大王”。他們是莊稼地里的“狀元”,培養出來的農產品屢屢拔得頭籌。“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臨之際,記者采訪了多名山東的農業“大王”,看他們都有哪些絕招。

  他成立小棗合作社

  讓撂荒棗樹碩果累累

  57歲的樂陵市大常村黨支部書記趙云海是遠近聞名的“土專家”。祖祖輩輩都是棗農的他,打小便和棗樹結下了不解之緣,深深扎根在這片土地上。他自家有200棵棗樹,算是當地的種棗大戶,擁有幾十年的種棗經驗。

  “大常村有154戶、638口人。此前,一半以上的人外出打工,地里的棗樹無人看管。”趙云海稱,樂陵作為小棗主產區,現有30萬畝棗林,年產金絲小棗1億公斤,占全國產量的十分之一。自2010年以來,面對新疆棗的猛烈沖擊,加上一些棗農仍沿襲傳統的小棗管理模式,結果小棗品質下降,常有黑頭裂口,致使小棗產業在低谷徘徊,棗農望“棗”興嘆。自去年開始,趙云海又有了新的職務——大常村小棗產業合作社社長,帶領一班人員負責該村450余畝棗樹的管理工作。“村子共有845畝棗樹,其中450多畝已經納入合作社管理范疇,合作社用市里發放每畝600元的補助款,把沒有管理時間和經驗農戶家的棗樹統一管理,這就徹底解決了棗樹‘撂荒’的問題。”

  趙云海擔任合作社指導員,通過召開黨員、群眾大會選出9人組建管理服務小隊,具體擔任監事員、計工員、技術員、管理員等,重點圍繞合作社的生產經營、技術指導、采購等環節開展工作,實現統一管理、統一采購、統一銷售“三統一”。“目前,合作社與當地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并將以高于市場10%至30%的價格收購紅棗,平均每人每戶增收2000元,年產值200余萬元,既改善了棗樹‘管不了’‘管不好’的局面,也緩解了紅棗‘賣不出’‘賣不好’的問題。”

  “金絲小棗,是樂陵人的孩子和命根子,一定要抱好養好。”趙云海說。

  喝牛奶聽音樂

  他讓蘋果論個賣

  有著棲霞蘋果大王之稱的煙臺博士達集團董事長張朋義能讓蘋果論個賣。

  2009年,張朋義意識到棲霞沒有一個成規模的蘋果品牌,他將目光瞄向了“有機蘋果示范園”。他從煙臺市果樹科研所購進了7000余棵最新品種的蘋果樹苗,在果樹專家的指導下,按照最先進的種植模式栽下了樹苗。張朋義組建了科研團隊,研發出以各種動物、植物殘體或代謝物作為配料或主料的有機蘋果專用化肥。為了達到有機示范要求,他還特意從國外引進了一種叫做鼠茅草的牧草,這種草茂盛時可抑制其他雜草生長,枯萎后變成肥料營養果園,在防蟲治蟲上,全部應用頻振式殺蟲燈、粘蟲板、無公害生物農藥等病蟲害防治技術,確保生產的每一道環節。最終,博士達有機蘋果示范園獲得了國家有機食品認證機構頒發的有機食品認證標志。

  “這個蘋果長得大,得有90毫米。”在博士達有機蘋果示范園里,一棵棵蘋果樹上掛滿了蘋果,張朋義隨手摘下了幾個蘋果的袋子說,“這里的蘋果都是聽著音樂喝著牛奶長大的,這么好的蘋果得論個賣,由于蘋果品質好,不少蘋果還沒摘下來,已經被客戶搶訂一空。”

  “桃王”王銘聚

  桃樹樹形也得保持

  王銘聚,臨沂市蒙陰縣垛莊鎮孫家峪子村黨支部書記、聚利果品專業合作社社長。在他的帶動下,果農運用“改變清耕、自然生草、多施有機肥、疏花疏果”等模式種桃,在2018中國蜜桃大會上,聚利果品專業合作社選送的桃子獲得了4金、5銀和3個優勝獎的好成績。

  孫家峪子村共有361戶、1192人,山嶺總面積5000余畝,先后發展了春美、玉飛等優質蜜桃2000多畝,是遠近聞名的蜜桃專業村。2016年,北京正大集團到蒙陰縣尋找供貨果園,要求蜜桃的糖分必須在12以上。普通蜜桃的糖分一般在10以內,考察一圈只有王銘聚的合作社能達到條件。

  王銘聚參賽蜜桃大會送選的一個“玉妃”品種,可溶性固形物(糖分指標)含量達到了17.7%,是毛桃品類中含糖量最高的。能產出高糖分的蜜桃,王銘聚的訣竅是桃園不打除草劑,讓雜草自然生長人工除草,這樣不僅能疏松土質,雜草在桃樹下腐爛后還能提供養分;用養殖場的動物糞便和果木屑配制有機肥替代化肥;每棵樹有選擇性地保留一定量的果子,保證每顆桃子的養分足夠、平均。“這樣長出來的桃子個頭大、光澤度好、足夠甜。”除了這些訣竅,王銘聚還注意塑造樹形,讓桃樹長成后樹枝既能承受果實的重量,又能通風不互相遮蔽陽光保證果品質量。

  為求冬棗品質

  他主動減產6畝

  今年54歲的霍艷華是濱州市沾化區富國街道黑龍村的村民。種了16年的冬棗,霍艷華在冬棗種植方面可算得上專家了。自2002年霍艷華開始種植冬棗,當時冬棗看上去很大很好,但是口感卻一般,所以也賣不上價格去,即便一畝地產量到4000—5000斤,但是收入并沒有很多。

  經過不斷摸索改進,霍艷華慢慢地意識到,冬棗不在產量在質量。霍艷華開始由原先12畝冬棗減到6畝,但是這6畝冬棗霍艷華會對它們進行精細化管理,從施肥到鋤草,每一步都經過霍艷華的嚴格把關,事事親力親為。霍艷華把經驗全都分享了出來。首先,地里千萬不能打除草劑,要鋤地,一年最起碼要鋤7—8遍,這樣做對冬棗樹的根系好,透氣不易生病。其次,棗千萬不能過于茂密,一畝地掌握在1000斤左右,千萬不要貪圖產量而疏忽了質量。再次,千萬不能打藥,一定要等到冬棗自然紅,這樣的冬棗不僅好吃又好看,而且還無公害。

  2013年,霍艷華參加了沾化冬棗賽棗大會獲得了第一名,這使霍艷華更堅定了管理冬棗的信心。之后又連續參加了4屆,每次不是特等獎就是一等獎。霍艷華表示,現在每畝地產量雖然也就1000斤左右,但是由于棗的質量好,口感好所以價格也比較高,收入遠遠超過了之前。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李榕 鐘建軍 杜曉丹 邱明 付玉成 王思雪 通訊員 王華之 王建彬 張圣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