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視頻AI,這些“高大上”的技術已經應用在濟南城市管理中。近日,濟南市“智慧城管聯合實驗室”成立,將通過城管執法人臉識別系統識別流動攤販,提高執法效率的同時,探索“非接觸性執法”,避免暴力抗法發生。10日,市中區城管開出了濟南首張流動攤販人臉識別罰單:罰款200元。

  執法人員用手機拍照,將瓜販照片傳到人臉識別系統。濟南市中區綜合行政執法局 供圖

  瓜販照片傳系統后臺

  5分鐘就反饋信息

  每年夏天,濟南都會設置一批“西瓜臨時銷售點”,實行定時、定點經營,既是為了方便瓜農銷售自產西瓜和市民購買新鮮西瓜,也為了方便城市管理。然而,有些瓜農竟隨意改動銷售地點,影響了交通和市容市貌,也給城市管理帶來了不便。

  市中區綜合行政執法局每天都對西瓜臨時銷售點進行巡查,嚴查瓜農隨意更換地點、搭售蔬菜等行為。“瓜販存在流動性,最難查的就是更換地點的行為。”工作人員說,6月9日,瓜販王明(化名)在被執法人員檢查時,辯稱有銷售資格并且售賣的地方就在舜耕路山東財經大學附近。

  “當我們要求他提供有效核實身份信息時,當事人故意刁難我們,給執法調查制造難度,妄圖逃避處理。”為打破僵局,執法人員利用市中區城市管理指揮控制平臺(手機端)的人臉識別功能,將王明的照片傳送到了數據后臺。

  通過上傳照片取證分析,5分鐘后,系統后臺人員向執法隊員手機端反饋,當事人的姓名、身份信息等相關資料提示王明為2018年西瓜攤點幫扶對象及相關審批信息,銷售地點是濟大路沿線附近。

  試點建設誠信體系

  破壞市容將處處受限

  在鐵的事實面前,王明承認自己擅自改變了銷售場所,抱著僥幸心理不配合檢查,但沒有想到現在技術這么先進,立刻就被識破了。工作人員表示,按相關規定,執法部門除了給予當事人罰款200元的行政處罰外,西瓜銷售點的銷售資格也將被暫停半個月。“當事人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行為,對懲罰結果表示接受,承諾以后不再擅自更改銷售地點。”工作人員說。

  這張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做出的罰單,是市中區綜合行政執法局開出的濟南第一張流動攤販人臉識別罰單。據了解,自今年4月市中區城市管理人臉識別系統交付試運行后,市中區城市管理的一切幫扶優惠政策的大門,將對存在違法記錄的當事人予以“關閉”。

  市中區綜合執法局相關人員表示,不能讓違法當事人既享受著城市的幫扶,又破壞著我們這個城市的市容秩序。“當天暫停的只是一個西瓜銷售資格,今后,市中區城市管理中,要試點實施全方位的誠信管理體系建設,讓破壞城市形象的人,一次違法,處處受限。”

  發現、預警、轉辦、處置

  全部流程僅需30分鐘

  “流動性大,易反彈,違法成本小,執法成本高,如何有效根治這些難題,是擺在城市管理工作者面前的課題。”市中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工作人員稱,擺攤設點、店外經營、游商小販、占道經營,都是城市管理中難以解決的頑疾,市中區“人臉識別系統”就是借助于互聯網與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為一線執法人員和一線業務打造的一套人臉識別大數據分析平臺,破解這幾大城市管理的瓶頸問題,有效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和執法部門治理環境。

  據了解,市中區已采集錄入違法信息和管理信息500余條,改進系統運行問題數十處,并且除建立違法信息數據庫以外,還建立了社會服務數據庫,將2018年“西瓜地圖”信息錄入人臉識別服務數據庫,建立完善“人臉識別+地圖”管理手段。

  工作人員介紹,今后市中區計劃在轄區主要場所區域,特別是占道經營等違法行為高發區域安裝人臉信息自動采集識別裝置,不需要人工“盯守”大屏幕,識別裝置會自動搜索、鎖定大數據庫中有過往違法行為記錄的違法人員,建立從自動發現、預警、轉辦到處置的“30分鐘工作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孫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