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真正天賦異稟的人何其稀有。常人眼中的“天才”,不過是比任何人都能拼上性命的努力罷了。

5月5日晚,

  5月5日晚,

  離“諾獎”最近的院士

  ——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

  登上央視《朗讀者》的舞臺,

  他說,“只要你勤奮、執著、專注,

  就不會在世上一事無成。”

  薛其坤,1963年12月出生于山東省臨沂市,材料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2013年,他帶領研究團隊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引起國際轟動。這項研究可以直接降低電子器件的能量消耗,使電子產品的運行更加流暢,因為這項科研成果,薛校長成功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獎金高達一百萬美元!

  他是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

  也曾三戰考研。

  他是清華大學的副校長,

  也曾花了7年才拿下博士文憑。

  當薛其坤三戰考研的時候,他沒想到自己能在41歲時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當薛其坤花了七年才拿下博士文憑的時候,他也沒有想過有一天會出任清華大學的副校長。

  他一直掛記在心、念念不忘的,只是多年前的那個山東放牛娃,對“科學家”最樸素的敬仰與欽羨,和少年時代最懵懂的暢想與希望。

  薛其坤從山東大學物理系畢業后,決定讀研究生——他還記得最初的信念,要當“可以為人類謀福祉”的科學家。

  第一年考研,高等數學只得了39分。薛其坤毫不猶豫選擇二戰。第二次考研,大學物理只得了39分。二次失敗,流逝的也許不僅僅是年華,還有機遇也未可知。

薛其坤沒有躊躇和猶豫,他仍然走下去,選擇三戰,終于成功。

  薛其坤沒有躊躇和猶豫,他仍然走下去,選擇三戰,終于成功。

  其實,一次失敗后,有多少人會選擇二戰?二次失敗后,有多人敢于第三次嘗試?有時候我們不禁要捫心自問:

  你對于你的理想,有多少熱愛,可以經得起再三的挫折與考驗?沒有成功的日子里,你會覺得自己在蹉跎歲月,還是厚積薄發呢?你會覺得自己是在豪賭,還是在腳踏實地地砥礪前行呢?

  直到幾年后,奔赴日本的仙臺東北大學研究所讀博,薛其坤的科學家之路才發生了關鍵性的轉機。

  “轉機”實際上是新的考驗。一個人身赴異國,語言不通,沒有朋友,家人隔海,一切好像要從頭再來。可博導櫻井利夫治學極其嚴格,在他外號7-11的實驗室里,薛其坤一周要工作6天,7點來實驗室,11點之前不許離開——時間不可誤,風雨無可阻。

  薛其坤說,“那時候,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飯、睡覺、搞科研。太困了,就坐在公共衛生間的馬桶上,悄悄瞇一會兒。”

  薛其坤感覺異常孤單,跟家人通電話,幾乎要落淚。他說一年中,會有七八個月是想放棄,想回國,想回家。有一次,上幼兒園的兒子,在電話里給他背剛學到的課文:“我是中國人,我愛自己的祖國……”聽著兒子稚嫩的童音,薛其坤忍淚振作了起來。

  一年半之后,薛其坤取得了一個科研上的重要突破——是7-11實驗室三十年來最大成果。薛其坤終于感覺到,那個放牛娃腦海里朦朦朧朧的夢想,開始變得有一點現實,有一點真切了。他感覺到,他是可以接近夢想的了。

  艱苦的求學經歷,似乎點燃了他對科學發自肺腑的熱愛,還促成了超刻苦的學術精神。回國后的薛其坤,已經完全像變了一個人。在接下來的20年間,他沒休息過一個完整的假期和周末。每年,平均工作時間在330天以上,每天,工作時間在15小時左右,年平均工作時間,高達5000小時。

2013年,薛其坤的團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2013年,薛其坤的團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在此之前,薛其坤與自己的團隊,經歷了四年的不斷嘗試與不斷失敗。薛其坤常常給團隊打氣說:“全世界都試圖攻克這個難題,我們必須要抓緊時間!科學發現特別是重要發現,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我們只有沖,沒有退路!”

  最終,薛其坤的團隊成功了——比東京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維爾茨堡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的團隊們,更早地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這個研究成果將加速信息技術革命進程,掀起一陣陣科學風暴,改變一個又一個行業,乃至全人類的生活方式。

  薛其坤希望在未來,自己能在有生之年解決高溫超導機理這個世界性的難題。薛其坤希望在未來,科學家不再和貧困、枯燥掛鉤。科學家也能成為年輕人偶像的一類。

薛其坤說,“只要你勤奮、執著、專注,就不會在世上一事無成。”

  薛其坤說,“只要你勤奮、執著、專注,就不會在世上一事無成。”

  其實,這個世界上,真正天賦異稟的人何其稀有。41歲的院士,就是常人眼中的“天才”。但薛其坤,不過是比任何人都能拼上性命的努力罷了。才能這種東西,興趣這種東西,一腔熱血這種東西,本來就是要靠自己來挖掘、來創造的。

  有時候,“天才”和眾生一起攀登,“天才”一步一個腳印地登頂、日夜兼程地奮進,可是在登頂后時回首,身后竟然沒有一個人。這個時候,在山腰休息的人們會說,“那個人果然是天才,人比人真是不行啊。”

  可是誰看到了,“天才”星夜兼程、不眠不休的辛苦呢?他僅僅是比任何人都努力,比任何人都渴望實現那個任何人都曾有過的朦朦朧朧的初心啊!

  薛其坤朗讀了《禮記·大學(節選)》,獻給清華物理系的奠基人、培養了兩彈一星功勛元老們的葉企孫先生以及無數為中國物理奠基的前輩們: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有志者,事竟成!

  他是臨沂人學習的榜樣!

  讓我們為他點Zan!!!

  來源:CCTV《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