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漢!山東大漢!

  “山東大漢”四個字,是外界對山東人的基本印象。大漢,通常理解為“塊頭大”、“硬漢感”的成年男子,他們莊稼地里能干、戰場上能打,而且對家庭、對社會有責任心,對朋友有情有義。按照這些特征,大家給山東人繪制了一副人物畫像,找了個代言人:

  山東大漢樸實,講義氣,幫助朋友也從不惜力,即便在全球經濟很不景氣的那幾年,依然自掏腰包給外省幫了兩年工。那兩年,無論是往里搭錢的、拿工資的還是義務干活兒的山東人,誰都沒抱怨、沒討要名分,甚至時間久了,連幫忙這事兒都不提了。

  到底是做了啥事兒呢?

  時間追溯到2008年。那年北美洲人民陷入了次貸危機的恐慌,中國人民則沉浸在籌辦北京奧運會的喜慶氛圍之中,體會著“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感。

  然而就在奧運會開幕前夕,中國迎來了一場人類罕見的地震強襲,遇難人數近十萬,震驚全球,舉世哀悼。那場災難,就是發生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的“汶川大地震”。

  地震受災最嚴重的區域,是東經103.8度、北緯31.5度范圍四川北部的一個小縣城。鎮上近兩萬人瞬間被埋在瓦礫中,不幸遇難。

  地震后,全國人民投入到搶救和對家園的修復工作中。然而,這個受災最重的縣城已經損毀得沒有任何修復價值了,數萬名痛失親人的幸存者又陷入無家可歸的窘境。

  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山東人迅速趕到這里,為人們帶了生活需用物品,搭起了可供臨時生活的板房,又在地震20公里以外的地方選址,打算用兩年的時間為他們建造一個新家——這是對口援建中最重的一項任務。兩年時間造一座城,史無前例,難度超乎想象。

  新城斥資巨大,高起點設計、高標準建設,兩年后如期交付。2010年9月25日15時30分,這里舉辦了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交鑰匙”儀式,山東人把建好的整座城交還給當地人民。

  這個傾山東全省之力重建的地方,就是舉世聞名的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北川。有人說,地震之后它不再是四川的北川,甚至不再是中國的北川,而成為全世界矚目的北川。也有人說,無論多受人矚目,它永遠是“魯北川”。

  什么是“魯北川”?

  援建啟動的那一年,十八個援建省市表態“要把災區的人民當成自己的親人,要把援建的地方當自己的縣”,所以,各地便有了“黑龍江省劍閣縣”、“浙江省青川縣”等叫法。北川由山東援建,山東簡稱“魯”,故稱“魯北川”。

  當然,這僅是口頭上的流傳,災區為了紀念援建者還把一些主要道路冠以援建省的名字(例如劍閣縣的龍江大道),或以雕塑表達永遠的恩謝之情(例如江油市的河南感恩園),逐漸成為地標。山東人覺得如此表達援建“功績”不妥,于是要求北川把起初命名的“齊魯大道”改成了“齊心大道”(最后定為永昌大道),其它刻意顯露“施恩”痕跡的字眼兒也適度更換。

  十年過去了,今天的“魯北川”變聲了啥樣呢?“5.12汶川地震”十周年前夕,筆者走進北川,見到了北川的兄弟姊妹,聽著他們的講述,看著眼前的一切,感慨萬千。

  北川同胞熱情洋溢站在筆者面前,動情地描繪著援建兄弟的故事、羌族文化、產業特色,對十年前受災的情景和內心埋藏的傷感卻只字不提。實際上,他們多數人目睹過同胞掙扎在瓦礫之中聲嘶力竭地呼喊自己卻無可奈何,他們眼睜睜看著親人的身體漸漸變成了和塵土一樣的顏色,與這座坍塌的城一起凝固。

  我們沒必要再探聽曾經的傷痛、揭開舊的傷疤,因為踏進北川舊縣城遺址的那一刻,一切就都懂了:崩落的巨石,塌陷的樓房,人們用鋼構頂住的快要倒下的墻體,甚至你能看到地上那只從三樓跌落下來沾滿泥土已停轉了十年的鬧鐘。歷史的那一刻被原貌保存下來,包括深埋在這里的北川近兩萬名親人。。。。。。

  細雨把遺址的路面洗得一塵不染,災難像是剛剛發生。此刻萬籟俱寂,只有委屈的風輕和著來緬懷的人們的腳步。可筆者心里,仿佛聽見了驚天動地的巨響和狂嘯。在紀念碑前,筆者鞠躬獻上白菊的那一刻,心中的躁動停止了,塵世的恩怨情仇也消散了。在這里,我們瞬間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懂得了善待生命和感恩親情。

  在我們鞠躬緬懷的近兩萬名逝者中,有一半是北川羌族同胞。羌族源于古羌,東周時期由西北地區遷徙至今天的四川境內,現有羌族人口30多萬,北川縣占其三分之一。由于羌族習慣把村寨建在河谷或山腰,海拔較高,且常穿繡有云紋的“云云鞋”,又稱之為“云朵上的民族”。

  羌族女歌手謝春芳,因此取藝名為“云朵”,此前她演唱過紀念印度洋海嘯的歌曲《愛是你我》。2008年,云朵又演唱了汶川地震賑災歌曲《吾愛》,歌中透射著冰冷的廢墟中的絕望,也迸發出關愛生命的巨大力量。這首歌也用來祭奠深埋在北川舊城的,她的近萬名同族親人(點擊可播放)。

  兩年的援建史,也是艱苦卓絕的血淚史、兩地兄弟姊妹的親情史。北川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吃水不忘挖井人”,三萬多名山東同胞在此留下足跡和譜寫的真情,讓他們終生難忘。當年北川新址的工地上,“山東兄弟,您們辛苦了”、“感謝祖國、感恩山東”的字樣隨處可見。

不覺間,十年過去了。不覺間,十年過去了。

  如今,山東援建的北川新城正向世界展示著羌族文化的魅力和高標準現代城市的風貌,北川同胞也以樂觀、感恩的精神,歡迎“山東親人們常回家看看”。

  再過十二天,就是“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了,筆者以此文祝愿“魯北川”發展越來越好,愿山東與北川的深情厚誼長存,希望山東各地的兄弟姊妹到對口援建的北川各鄉鎮走走看看,感悟生命的珍貴,感受大愛的力量,也體驗北川自然景色的魅力,領略北川羌寨的秘境風光。

  最后,附上山東各市對口援建北川鄉鎮的情況(新縣城之外的援建任務),瞧瞧你老鄉在北川干的好事吧:

  濟南市:援建北川擂鼓鎮

  援建擂鼓鎮共13個項目,總投資超過1.5億元,包括擂鼓八一中學、擂鼓小學、市政道路等公共設施。

  青島市:援建北川曲山鎮、陳家壩鄉

  援建曲山鎮總投資4500萬元,包括曲山鎮小學、文化站、衛生院、衛生院所屬的鄧家門診部、農貿市場和場鎮駐地的道路、給排水、公交招呼站、垃圾轉運設備等配套設施;援建陳家壩鄉總投資8500萬元,包括中學、小學、中心衛生院、文化站、農貿市場等公益設施和市政配套設施。

  淄博市:援建北川香泉鄉

  援建香泉鄉項目投資7000余萬元,包括學校、醫院、敬老院等11處公共設施。

  棗莊市:援建北川小壩鄉

  援建小壩鄉衛生院、小壩中學、老街改造、文化活動中心、供水系統改造、垃圾處理場和客運站等7個項目,共投入5965萬元。

  東營市:援建北川壩底鄉

  援建壩底鄉壩底中學、東營大橋、東營路、壩底衛生院、文化站等五個項目,總投資4939萬元。

  煙臺市:援建北川漩坪鄉、白坭鄉

  援建白坭鄉包括駐地街道、供水設施、垃圾填埋場、白坭小學、衛生院、文化站、集貿市場等7個項目,投資3235萬元;援建漩坪鄉包括小學、中學、衛生院、文化站、駐地街道、供排水設施、垃圾填埋場等7個項目,投資1.13億元。

  濰坊市:援建北川桂溪鄉、貫嶺鄉

  援建桂溪鄉和貫嶺鄉16個項目總概算投資為7900多萬元。

  濟寧市:援建北川馬槽鄉

  援助馬槽鄉場鎮包括馬槽魯寧小學、衛生院、文化廣播站和場鎮道路、供水、垃圾收集轉運設施、招呼站等,總投資2131萬元。

  泰安市:援建北川墩上鄉

  援建墩上鄉墩上小學、鄉衛生院、文體綜合樓、鄉駐地街道、場鎮供水設施、垃圾中轉站、汽車招呼站等7個項目,總投資2103萬元。

  威海市:援建北川青片鄉

  援建青片鄉包括中心小學、橋梁、道路、汽車站、蓄水池、給排水管網、羌魂廣場等,總投資3076萬元。

  日照市:援建北川桃龍鄉

  援建桃龍鄉7個項目,分別為鄉駐地街道、供排水、垃圾填埋場3個市政基礎設施項目,鄉小學、文化站、衛生院、小型居民健身活動場所4個公益服務設施項目,總投資2493萬元。

  萊蕪市:援建北川開坪鄉

  援建開坪鄉7個項目,包括開坪鄉中心小學、衛生院、綜合文化站、集貿市場、垃圾填埋場、供排水設施、鄉駐地街道,投資2062萬元。

  臨沂市:援建北川通口鎮

  援建通口鎮九個項目,分別為通口鎮衛生院、文化服務站、健身廣場、鎮中心街管網鋪設及道路改造工程、通泉路、供水工程、汽車站和農貿市場垃圾轉運工程,總投資1935.32萬元。

  德州市:援建北川白什鄉

  援建白什鄉9個項目,包括道路、橋梁、衛生院、文化站、客運站、群眾健身廣場等,投資2200萬元。

  聊城市:援建北川片口鄉

  援建片口鄉垃圾填埋場、道路、大橋、廣場、學校、供水站、客運站等九個項目,總投資3460萬元。

  濱州市:援建北川禹里鄉

  援建禹里鄉文化站、敬老院、場道道路等9個項目,投資3832萬元。

  菏澤市:援建北川都壩鄉

  援建都壩鄉小學、衛生院和文化站等8個項目,投資2860余萬元。

  注:以上數據均來自各市發布的援建工作新聞

來源:魏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