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記者航拍已交工驗收的長清黃河公路大橋。記者郭堯 攝

8日上午,濟南長清黃河公路大橋如期完工,實現交工驗收。 記者郭堯 攝8日上午,濟南長清黃河公路大橋如期完工,實現交工驗收。 記者郭堯 攝

  9月8日,濟南長清黃河公路大橋工程實現交工驗收,大橋工程建設任務按期完成,濟南通往德州、聊城的“西南大門”跨黃河通道將由此暢通。按照慣例,大橋交工驗收后將于半月后實現通車運營,但記者從現場了解到,由于大橋東端起點處的道路連接線(即省道S105濟南長清段和長清區中川街新建及改擴建段)未能同步完成,致使大橋建成后的通車時間預計拖延至15個月后。

  “拖后腿”的路上橋道路沒修好,大橋推遲15個月通車

  根據慣例,橋梁項目建成并完成交工驗收后,一般15天后可以達到正式通車條件。8日上午,記者在大橋東端看到,約有200米長的連接道路尚未修好,而再往東連接的中川街也尚未開始進行改造,依然是7米寬的街道,兩側均為居民樓房,盡管不少樓上懸掛著配合拆遷的標語,用以加蓋樓層的磚瓦仍隨處可見。一位居民告訴記者:“平常開車上下班都經常堵車,這樣的路連接著一座黃河大橋,說出來誰信?”

  建設方長清黃河大橋管理公司相關人員介紹,根據規劃,中川街將按城市主干道標準進行改建,向西延長與濟南長清黃河公路大橋路線起點相接,從中川街現狀終點至路線起點處共計200米長的城市道路,由長清區負責積極爭取上級相關部門的支持與大橋建設同步進行。“目前還沒開工,所以將導致大橋通車時間預計拖延約15個月。”該工作人員介紹。

  此外,與大橋東端起點相連接的濟南市轄區內的省道S105線長清段,也尚未實質性開工。今年5月,S105長清段的前期清表工作已經進行,但清表結束后再無進展。長清區交通局相關負責人曾表示,按照市公路局的計劃,該路段計劃于10月底完工,但目前看,短期內已無完工可能。知情人士透露,阻礙S105長清段開工的原因或與拆遷補償及相關配套的費用不到位有關。

  “拖延”的代價

  投資15.2億的重點項目,成本將增加8000多萬

  濟南長清黃河公路大橋坐落于濟南市長清區西端,項目路線起自濟南市長清區老城西北角中川街,止于德州市齊河縣孔官莊西。項目主線采用雙向四車道一級公路標準設計,項目全長8800米,橋梁長度為6014米,引道長2786米,橋梁寬度26.0米,設計時速100公里/小時,開通運營后也將按照高速橋管理,行人和非機動車無法上橋。

  據悉,濟南長清黃河公路大橋采用BOT模式,由投資人上海建通投資有限公司注冊成立的濟南黃河長清大橋投資有限公司負責大橋的投資建設、運營、移交,收費25年后移交給當地政府。2008年由長清區招商引資落地,2011年大橋批準立項,2014年9月開工建設,2017年8月完成全部工程建設,9月8日完成交工驗收,總投資15.2億。據投資方工作人員介紹,大橋延遲通車,會增加融資借貸利息和管理費用,大約8259萬元。

  記者了解到,濟南長清黃河公路大橋項目是濟南市和山東省重點建設項目,是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發展規劃交通體系重點工程,也是省道S105(濟聊公路)重要組成部分,東端與省道S105濟南長清段連接,往東北方向與國道G220相連接,再向東與國道G309連接;西端連接省道324線,作為省道S105線的齊河段并順接延伸與國道G105交會直達聊城。大橋如能通車,將會形成一條從濟南西部跨越黃河的交通大通道,也可完善省內道路交通路網。

  ●無獨有偶

  齊河黃河大橋也為路所困

  10月有望通車上橋道路或卡脖子

  另一座黃河大橋,也面臨同樣的尷尬。

  記者從齊河縣交通局獲悉,35米寬的齊河黃河大橋有望10月份通車。該橋起自槐蔭區曹家圈村南,止于齊河縣黃河大道與國道309線交叉口,全長2316米,設計通行速度80公里/小時。

  在修建齊河黃河大橋前,齊河連接黃河大橋的主要通道黃河大道已率先修建,通過黃河大道可以直達泉城海洋極地世界、泉城歐樂堡、齊河縣政府,同時與309國道、濟聊高速、青銀高速串聯起來。

  然而,大橋連接濟南必經的濟齊路,京福高速以西路段依然只有雙向兩車道。目前,這段不足5公里的路只有14米寬,依然是混凝土路面,兩側沒有路燈和紅綠燈。據了解,此前相關部門曾把濟齊路拓寬工程列為槐蔭區重點規劃工程,但至今沒有動工。

  據悉,2013年,作為非遺園的配套設施,濟齊路西段拓寬施工,東起二環西路,西到京福高速,全長近8千米,由原來的14米拓寬至50米,但是從京福高速以西至黃河大壩卻并未拓寬。

  “目前該路段只連接浮橋,通行能力都有點吃力,一旦大橋通車,可能形成卡脖路。”知情人士透露。

  ●短言快語

  多出來的成本,買單者是誰?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橋修好了放在那里,車卻開不上去。

  投資建設方肯定著急:一日不通車,就一日不能收費,15.2億投進去了,只能眼看著銀行貸款的利息蹭蹭漲,沒法收回成本。也許有人覺得,對普通老百姓來說,不過是推遲通車15個月,早晚能走就行了,多繞點遠路而已,代價也沒有很大嘛。

  真的沒有太大關系嗎?請注意,這座橋是BOT模式,也就是建設方投資、建設方運營收費,25年收費期過后移交政府,那時才可能免費。現在投資企業的成本已是板上釘釘增加了,25年后能不能收回成本按時移交,需要打個問號了。又或者合同規定期限一到必須移交,會不會因為成本上漲導致過橋收費提高?不論哪一種,每一個將來經過此橋的市民,都會受到影響。當然,企業也可能內部消化這部分成本,但不管是企業還是市民,一定有一方是“冤大頭”的角色。后果已能預見,需要擔責者又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