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親身經歷,我們不會知道,餐桌上一頓鮮活的海鮮,要讓出海的漁民們付出多大的辛勞。
隨著開漁,9月1日,大眾網記者登上“魯威經漁60569“,開始一場為期4天的船上旅程。
開海多日,遠遙中心漁港的漁船每天進進出出,像搬家的螞蟻一樣,源源不斷地將魚蝦運倒碼頭。


龍沛德,陜西漢中人,42歲的他早在1995年就來到威海討生活,現在已經當了十八年的漁船船長了。



于同省,海陽人,今年60歲,是船上年齡最大的船員,這艘船上總共6人,平均年齡是45歲,打魚這一行業的三十歲以下的已經越來越少。
漁船靠岸后,老板在岸上向船長、大副了解這次出海捕魚的情況。船員們把船上的魚卸完后,抓緊采購油、糧、肉、米、面、菜,等生活用品。一位船員正準備把兩大桶水搬到船上。


漁船出海不久,大家開始吃飯,一會好準備下網打魚。

在海上通過探魚器找到魚群后,船長通過對講機通知二船船長準備下網。一網撒下去,一對船要拖著漁網行駛三四個小時后才收網。網包被船上的吊桿拉出水面。





倒出來的于鋪滿了半側的夾板,船員們預計這一網能有五千多斤沉。魚被打上后,為了保證漁獲的新鮮,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其分揀、冷藏。五千多斤魚終于在日出時,分裝進了200個魚框里,鋪滿了漁船的整個前甲板。



這種近海的漁船不具備制冷功能,只能用提前準備的冰塊對于進行保鮮。








漁船到港后,船主直接將魚裝到魚販子的的箱貨車上。兩三個小時后裝卸完成,漁船再次出海,在天氣允許海上作業的情況下,他們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勞作著。

老于的離開讓船老板非常被動,原本六個人的搭配剛好適應打魚的需要,老于離開后,船主必須在短時間內找到替代者,否則勢必影響捕魚的進度。

1、工作非常辛苦。船員是否休息,得看跟著撒網的情況來,在海上的風浪與機器聲中入睡,一次不會超過三四個小時。
2、漁業資源已經少多了。這一次出海,撒下第一網時,只拉下來兩箱魚,加起來不過100斤,四天出海,撒了15網,一共撈上來800箱魚,合計3萬多斤。船長告訴記者,十多年前只撒五六網就可以裝滿。雖然今年休漁期延長了一個月,但并沒有感覺出魚多了多少。
3、出海打漁的,船員難招,而且已經很少有年輕人了。這次出海的船員,平均年齡已達45歲。過去,一艘船上,固定崗位有8-9個,因為近幾年漁業資源不理想,船主壓縮人力,每條船上湊齊6個人就可以開船。
來源:大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