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 者 別鳴通訊員 焉虹
什么是好的閱讀?就是不斷開悟的閱讀。讀遍別人的書,最終是為了讀懂自己的心。我們只有讀懂了自己的一顆心,再去看世相人心,自己的智慧才會更透徹。
昨日下午,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女士,做客省圖書館“長江講壇”,帶來一場題為《讀書與讀心》的精彩演講,與數千名聽眾分享在閱讀中獲得的諸多心得。
熱情聽眾:
排隊三小時仍一票難求
長久以來,于丹致力于古典文化的普及傳播,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通過《論語心得》、《莊子心得》、《論語感悟》等系列講座吸引和培養了大量粉絲。
昨日,省圖書館“長江講壇”領票處,一位來自同濟醫學院的女聽眾說,自己從上午11點多就來排隊等票,下午2點開始發票,立刻被分完,大部分沒有領到票的排隊者,又擁到場外的電視直播廳搶占座位。“沒想到大家都對讀書話題這樣有興趣。”
于丹剛一上場,看見臺下擠滿了聽眾,趕緊說:老少同堂是中國人的好日子,我看見有不少白發長者站著在聽,請大家能否讓出座位給老人?接著她表示,為表達對聽眾的尊重,她也同樣站著為大家講。
果然,兩個小時講座,于丹全程脫稿站著講完,歷史典故、名家詩詞張口就來。她再三解讀閱讀的意義:讀書不是非要拔高到一種信念、一種要求,簡單來講,閱讀應該只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已。如果不讀書就像少喝了一杯茶,或者是你上床前沒有刷牙,會讓人有那么一點點難受,這種讀書才是回到了自己的一種生命需要。
詳解“四合”:
愛讀書比讀什么書重要
于丹以一個禪宗小故事,講解自己對于讀書的理解:一個公差押解一個和尚,這個公差一直很負責,每天都要檢查四樣東西:包裹、公文、和尚和自己。一天公差醉到不省人事,和尚乘機將公差頭發剃光,互換衣服,自己走了。第二天,公差發現包裹、公文、和尚都在,唯獨自己找不到了。在這樣一個忙碌的時代,我們最重要的就是問心還在不在?自己還在不在?讀書,就是為了找到我們自己在當下的坐標,不要因為忙碌而丟失自己。
于丹還詳細解讀《周易》中的“四合”: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她提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天地的心靈,要常常思考自己的心靈能不能頂天立地?
于丹認為,要盡量做一個打破內在自我的人,厚德載物是要讓自己像大地一樣對不同物種有包容。今天的讀書,不是要把電腦里的內容搬到人腦里,而是得到你所擁有的、電腦卻不具備的判斷力。判斷力是讀書收獲的根本。現在雖然具備多種閱讀方式,但是關鍵在于愛讀書比讀什么書更重要,千萬不能讓孩子為讀而讀,讀“傷”了。
她以唐代大詩人李白、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等為例,認為讀書已經不是茶余飯后的談資,應該是內心信念的堅守,讀書可以讓人更自信、更好地面對未來。讀書養心,讓自己的生命遼闊。
作者: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