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說:“小孩自愿做的和給自己帶來樂趣的事情實際上可能是提前發出他們有這方面天賦的信號。因此,如果父母仔細觀察孩子,并發現他們有什么愛好,這是有益的。”父母通過仔細觀察嬰兒潛在天賦的信號,就能發現嬰兒的天賦,并進行開發,使他們的潛在天賦得以發展。據專家們的研究,嬰兒有以下主要潛在天賦:
(1)音樂
小孩在幾乎還站立不穩時就會按音樂的節奏搖晃。唱歌會使小孩變得對節奏敏感。但這并不意味著孩子有特殊的音樂天賦。法斯說:“聽音樂是一回事,音樂天賦的發展是另一回事。”美國加利福尼亞歐文大學所作的調查,聽音樂一般能使大腦得到訓練。
(2)運動
嬰兒的運動表明其從事體育運動的天賦。事實上,在懷孕第7周胎兒就開始學習運動,2歲時,嬰兒已經是運動大師,能夠翻跟頭和在圍墻上保持身體平衡。
(3)繪畫
顏色會促進小藝術家成長。嬰兒在出生后第4個月到第8個月開始學習看東西,眼睛和大腦中的視力中心被接通,這時嬰兒可以準確地觀察其周圍環境。不久后,嬰兒就開始尋求表達方式,復述自己所看到的顏色和畫面。法斯說,有些小孩很早就有良好的顏色感,父母應為孩子購買彩筆,讓孩子繪畫。
(4)語言
念詩和多說話會喚起嬰兒的語言興趣,嬰兒的語言能力極強。語言天賦既是天生的又是教養成的。法斯說:“與嬰兒多說話至少會促進嬰兒的語言興趣。小孩子小時候說話多,長大后也往往很健談。”更重要的是父母要讓小孩子多說,說錯了也沒關系。
美國西雅圖大學的帕特里夏·庫爾說,嬰兒從出生到4個月是各種語言的專家,他能夠分辨出150種人說話的聲音。只有在
6個月左右才變為本國語言的專家。庫爾還發現,7個月的嬰兒能極好地辨別聲音,因為他能將發音同嘴唇的運動聯系起來。對6個月的嬰兒進行的測試表明,他能聽出父母的聲音,8、9個月的女兒更多地通過視覺理解語言當母親說“球”時,他馬上就會看球。
美國科學家還發現,8個月的嬰兒就能運用比較復雜的統計技巧來區分詞匯,這表明嬰兒在1歲以前學習語言的能力比以前想象的要高。嬰兒從一開始就能在心里組織不同的音素,即能分辨語言中最小的單位,如分辨英文、俄文、法文中的字母。但只有在家庭環境的幫助下,嬰兒的這種分辨能力才會保持下去。
法國的梅萊認為,非常小的嬰兒就能夠對語言的稅耳音調或“韻律”作出反應,而不是對個別聲有作出反應。語言生物學的研究表明,人生下來就有一種本能,即能理解作為自然語言基礎的語法規則,嬰兒還具有神奇的語言學習能力,等等。可見,嬰兒的語言天賦是很高的。
(5)模仿
嬰兒在說話之前就能互相模仿學習。還有人認為,嬰兒一出生就能夠認人,能夠模仿大人的手勢,具有把手勢同做鬼臉結合起來的能力等等。我們認為,將滿6個月的嬰兒送到好的托兒所(以日托為好),是有好處的,可讓他們早些發揮互相模仿學習的本領。
(6)思考
美國康乃爾大學心理學家伊莉莎白·史貝爾克的研究發現,思考是人之本能,而非后天習得。這種能力生來就有,和感覺及運動功能一樣早發生,嬰兒既能觸摸、看東西,又能思考。史貝爾克說,嬰兒曉得固體物移動,必須不斷沿一直線前進,它不能穿過另一個固體物,他還知道固體物移動時,必須是個單一的實體,把3個月大的嬰兒的玩具熊收藏于毛毯下,他也很清楚玩具熊在哪兒。
(7)智力
法蘭克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莫妮卡·克諾夫認為,嬰兒智力出乎意料。嬰兒能夠用眼睛跟
著做簡單的數字游戲。克諾夫說:“我們給嬰兒看不同數量的點。最初他們注視著兩個點,等到熟悉了以后就開始失去興趣。但當我們接著展示3個點時,他們的興趣又來了。”對13至14個月大的嬰兒早期對復雜事物的長時間記憶能力進行了研究,也獲得了出乎意料的發現,如嬰兒能夠把用以前從未見過的玩具做出的復雜動作記住長達半小時之久,甚至還能模仿這些動作。
(8)性格
每個小孩的性格都不一樣。小孩在與外界的交往中發育成熟,而父母則是嬰兒與外界交往的第一人。在感情方面父母是榜樣。法斯建議父母多關心小孩,多傾注愛。父母能夠為其孩子形成好的性格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得到許多愛和悉心照料的小孩會形成穩定的性格。
早期教育 每天十分鐘
新生兒期的早期教育格外重要。父母應根據嬰兒的情況每天進行10分鐘教育,具體訓練要求是:
①視覺訓練。用一個紅球放在嬰兒的眼前,引起嬰兒兩眼注視,并可慢慢移動,使兩眼隨紅球方向轉動。
②聽覺訓練。用搖鼓或鈴在嬰兒耳邊輕輕搖動,嬰兒聽到鈴聲可轉向鈴聲方向。
③觸覺訓練。當乳頭觸及嬰兒的嘴邊,嬰兒會作吮吸的動作。撫摸嬰兒的皮膚,嬰兒會露出舒適的微笑。
④發音訓練。要經常和嬰兒講話,雖然嬰兒聽不懂,但聽到父母的講話聲、笑聲,嬰兒會感到舒適、愉快。
⑤抓握訓練。把有柄的玩具塞在嬰兒手中,讓嬰兒練習抓握。
⑥動作訓練。洗澡后,室溫保持27OC,給嬰兒做被動操,使嬰兒手足運動2—3分鐘,有時也可訓練嬰兒俯臥,使其抬頭,但時間只能在幾秒鐘之內。
玩 就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心心在度幼兒園大班,從小喜歡玩扮家家的她,經常逼著爸爸媽媽一起玩游戲。心心當幼兒園老師,爸爸媽媽當小朋友,有時小朋友們不乖了,心心老師還會嚴肅地批評“小朋友不乖”。前不久,媽媽帶著心心去玩角色扮演游戲,想讓她一次玩個痛快。可結果,心心和媽媽回到家是都不開心。媽媽說心心只玩那些沒意思的游戲,什么空姐,消防員等好玩的角色她都不去當,讓媽媽在一旁干著急。這邊心心也一臉的不高興,說媽媽這也管那也管,讓她玩得一點都不開心。
現在很多家長都這樣,怕孩子吃虧,所以硬逼著孩子去玩一些大人覺得很有意思的游戲,但寶寶們可不這么想。專家建議父母:既然是玩游戲,那就讓孩子玩自己喜歡的吧。可以適當的推薦鼓勵,但硬逼著孩子玩可不好。
從鼓勵發展成了強迫
在不少游樂場,父母總喜歡指揮孩子玩這個玩那個。在翻斗樂里,5歲的星星就喜歡躺在海洋球里“享受”。站在場外的媽媽卻催著她起來去玩別的項目。星星很不情愿,應付性地滑了兩次就又躺進海洋球里了。
萌萌近來特別喜歡玩沙子,附近有人家在蓋房子,門前堆了一堆黃沙,萌萌吃過飯就拿著勺子、鏟子溜到沙堆上去玩了。難得獨自活動,萌萌蹲在地上,鏟沙、揚沙、裝沙,忙得不得了。揚起來的沙子難免粘在衣服上,但萌萌媽媽認為,能讓孩子做喜歡做的事,沒有什么不好。
■專家點評
經常看到內向的孩子被父母逼著玩,在一些充氣游樂墊上,膽小的孩子不敢爬最高的“小山”,爸爸媽媽就會板起面孔“鼓勵”他:快去,你不去,咱們就回家不玩了。多數孩子會哭喪著臉玩。
其實,孩子有自己的選擇與判斷。聰明的孩子會先站在一旁觀察,當確定自己有能力參與這個游戲,能從游戲中獲得樂趣,才會積極參與。當他沒有把握時,父母不要鼓勵——失望——強迫孩子,否則游戲就起不到讓孩子放松與愉快的作用了。
真正的教育不露痕跡
毛毛和許多6歲的孩子一樣,看到喜歡的東西就喊著要買。爸爸媽媽經常教育他,父母賺錢不容易,生活要節儉,可小家伙壓根沒概念。媽媽帶他體驗了飛行員、警察、建筑師和糕點師等職業。5份工作加起來才賺了25E幣,做個蛋糕要花18E幣,毛毛就知道心疼了,堅決不肯再花20E幣買袋爆米花,只說要把剩下的“錢”存起來——有利息。毛毛媽媽趁機教育他:曉得爸爸媽媽工作辛苦了吧,以后還要不要再亂買玩具呀?小家伙想了想,很懂事地說知道了,讓爸爸媽媽聽了備感欣慰。
■專家點評
不少孩子很煩父母在耳邊嘮叨,家長也很為難:不多說吧,孩子根本聽不進去,多說吧,自己也嫌自己啰嗦。所以,不妨讓孩子親身體驗一下,有了真實感受,比一百遍說教更管用。
不妨問問孩子的喜好
琳琳家的小區有個兒童游樂場,奶奶經常帶她去玩。星期天人多的時候,奶奶會替她守著秋千架,一有空,她就大叫琳琳:快來,秋千架空了,你來蕩吧!可琳琳卻不領情:我不喜歡玩,你蕩吧!一句話說得奶奶哭笑不得。
丫丫媽媽帶她去科技館玩,總是希望丫丫能多體驗一些項目:咱們去“食物之旅”吧。丫丫卻有些怕黑的地方,不愿意去,實在被逼無奈了,就閉著眼睛捂著耳朵進去,不看也不聽。
去星期八小鎮的心心也一樣,正在押運公司外面排隊,媽媽看到對面報社正空著,就建議她先去做小記者。心心不樂意了,磨了半天冷不丁說了一句:“媽媽,你就不能問問我喜歡做什么嗎?”家長總覺得是為孩子好,但小小年紀的孩子卻感到了郁悶。
■專家點評
許多家長在一開始也是抱著“讓孩子自己做決定”的原則帶孩子玩,可一旦真的去玩了,總忍不住指手畫腳,將自己的思想強加于孩子,甚至都忘了問問孩子是否喜歡。一方面我們希望孩子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可另一方面卻又怕他們因為沒有經驗而吃虧,反而剝奪了孩子自由安排的權利。
希望父母們能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吃吃虧”,這樣才能再實踐中累積經驗,才能讓孩子快樂成長。只有我們先尊重了孩子,孩子才會樂于主動聽教。
新生寶寶太乖 不正常
小生命降臨人世,每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動作和表情,都會給父母帶來無比的喜悅。有的父母面對新生兒的下巴抖動、小拳頭緊握、四肢蜷曲等正常現象,會提出疑問:“這是正常的嗎?”而對于有些新生兒四肢直伸、活動少,面部缺乏表情,吃奶吸吮力不強,很少哭鬧等不正常的現象,卻誤認為孩子很“乖”。殊不知孩子在“乖”的假象下,可能隱伏有各種嚴重的疾病。
大寶寶患病,自己能說出身體有何不舒服,這樣可以引起大人注意。而新生兒則不同,生病時反而會顯得安靜,表現為不吃、不哭、不動、無反應、體溫不升。刺激其耳朵、鼻子、足底,新生兒不動、不哭、對刺激無反應。喂奶不肯吃,長時間不喂,也不會因饑餓而啼哭、吵鬧、手足較為冰涼。若新生兒出現上述情況,表示孩子病得較重,就應趕快找醫生。
就四肢活動來講,同樣表現為安靜、動作少的小嬰兒,有的是肌肉張力增高,下肢強直呈交叉狀。這種小兒往往精神呆滯,反應不靈敏。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智力發育落后逐漸明顯。這種現象可能患有先天性腦發育不全癥。有的小兒因營養不良,致使肌肉發育不良,或患先天性肌弛緩綜合征,肌張力低下,表情呆鈍,對周圍環境不感興趣。這些都需要去醫院檢查,以明確診斷。
總之,正常新生兒應該是面色紅潤、哭聲響、吸吮有力,隨著月齡增長有相應的變化。例如,3個月以后認識親人,發出“咯咯”的笑聲等。如果小兒由原來的活潑好動,突然變得“乖”了,很可能是得了急性病的表現,宜速去醫院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