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早就已經取消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借讀費,符合條件的外來娃上學享受和本地戶口孩子一樣的免費政策,同環境、同機遇、同待遇,這是給予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同城待遇”。然而,青島各個區市在小學報名時都要首先滿足轄區內本地戶口孩子入學需求,有空余學位再提供給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今年恰逢生肖大年,金豬寶寶扎堆,青島小學入學適齡兒童人數增長迅速,業內諸多人士都將今年稱為外來娃“史上最難入學季”。
學校擴招恐怕已經快到極限,學校招生總量是一定的,現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增長非常迅速,已經超出了學校承受能力,所以每年都會有少部分外來務工家庭子女無法入學,各個區市都存在類似情況。
青島市實驗小學一年級一班所發起的與外來娃結對倡議書里這樣寫道:“生活在青島的我們也許永遠也想不到,在我們身邊還有這么一個角落,有這樣的一群孩子,他們并不能像我們一樣輕松享受燦爛的陽光,演繹快樂的童年故事。當生存都成為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上學是否就可以被擱淺?”
“很多城里家長都覺得學校外來娃多會影響教育質量,甚至教給城里娃壞習慣,這些都是對外來娃的偏見。我認為本地居民不要覺得外來娃會擠占本地孩子的教育資源,相反,這些外來娃都很懂事,在家里面洗碗、洗衣服、掃地等家務活都能干 ,這些反而會促進城市孩子的成長,因此對外來娃應該多些包容心。”無棣四路小學校長馬燕說。
數據
7年外來娃數量翻一番
從2004年開始,青島在全省率先取消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借讀費,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可免費入學,再加上小學實行劃片就近入學,這一優惠政策直接導致了每年入學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人數連年攀升。
根據青島市教育局統計,目前青島市義務教育段,也就是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數已達到12.5萬人,占全市義務教育段在校生的18%,而在2006年青島義務教育段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人數只有6.28萬,7年當中這一數字已經翻了一倍,這還不算上在幼兒園和高中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人數。
李滄區是目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壓力最大的一個區,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到該區就業、生活的外來務工者越來越多,該區每年都要接收大批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近幾年外來娃入學數量和當地戶籍學生數量比已經接近“一半一半”。根據統計,該區中小學在校生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所占比例由2003年的26%上升至2013年年初的45% ,比例最高的學校超過90%以上,數量、比例均居青島各區市首位。
李滄區教體局有關負責人介紹,2013年李滄區共有3900多名小學畢業生,通過李滄區教體局調查摸底,李滄今年約有3000名本地戶口的適齡兒童報名入學,這一數字比2012年增長三成。安排完本地學生入學后,扣除因火車站、世園會建設等原因停止招生的三所學校后,剩余學位有限。忽略人口增長的因素,按照去年李滄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比例計算,今年學位供不應求的矛盾將十分突出。
到2012年年底,李滄區共有1.5萬余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而今年李滄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報名人數有2000多人,比去年多出二成多,在本地戶口居民子女入學吃緊情況下,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上學肯定會更加緊張,但李滄區教體局計劃是對于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入學適齡子女全部接收,統一調配,安排就近入學。
現狀
能把證辦齊的是少數
市教育局要求,外來務工就業人員子女入學要同時符合以下條件:父母至少一方與青島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或辦理工商營業執照,并在青島務工一年以上;父母至少一方持有公安部門核發的“青島市居住證”,并在務工地有穩定的住所(有自有住所或辦理正式租住手續的住所);符合青島規定的入學年齡。市教育局還明確要求各校對符合入學規定的流動人口子女不得拒收,不得歧視,不得違規收費,不得單獨編班 。
具體到各個區市,一般要求提供戶口簿、父母一方在該區滿一年的勞務合同或工商營業執照、父母一方在青島的居住證、房產證或在該區滿一年的房屋租賃許可證、《兒童健康手冊》,以及企業花名冊、社保等材料,而能夠全部提供齊這些證件的外來務工家庭,只能占到少數。
青島湖島路小學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人數占到八成,但就是這所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主的小學,在今年報名中共有80多人報名,結果只有20個左右的家庭能提供各類證書,符合條件,剩下的都屬于證書不齊的情況。
“市北區對外來務工家庭按照證書是否齊全分為A、B、C三檔,證書全部都有的就屬于A檔,如果證書差一些的就屬于B檔,少得最多的屬于C檔。”該校有關負責人介紹,學校肯定要首先滿足A檔家庭的入學需求,其次是B檔,如果還有空余學位,才會分配給C檔,但該負責人也強調,學校會努力把學區范圍內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都接收,“去年我們就擴招了一個班級,今年還有可能繼續擴招,入學壓力還是很大。”
而在采訪中,不少外來務工家庭都質疑為何本地戶口孩子上學報名日期是兩天,而外來務工家庭只留出一天時間,證件出現了問題,當天如果來不及補,連第二天機會都不給。對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界人士表示,“就是因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實在增長太快了,注定不可能全部錄取,只能是一天時間里‘快刀斬亂麻’,誰符合條件就先報上名。”除了考慮這個問題以外,即使給出多一天的時間,家長一般也不能快速補好相關證件。
尷尬
學校擴招恐已近極限
李滄區教體局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最大限度滿足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需求,李滄區眾多學校都將舞蹈室、音樂室等專用室改造成教室,甚至有幾個學校校長把校長室讓出來,合并改造成職能處室,深挖潛力給外來娃上學騰地方,“但學校擴招恐怕已經快到極限,學校招生總量是一定的,現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增長非常迅速,已經超出了學校承受能力,所以每年都會有少部分外來務工家庭子女無法入學,各個區市都存在類似情況。”
現有學校承受力已經接近極限,那么只能去建新學校,可是新建擴建學校的問題不是教育部門一家就能解決的,這就需要時間和過程,好在各個區市都有詳細的新建學校規劃。“市教育局嚴格要求小學班級人數要控制在45人內,因此擴招只能擴充班級,而不能把一個班人數無限制增長,否則可能影響教育質量。青島也不像外地設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定點學校,入學安排是根據學校學位空額進行分配。”市教育局一位負責人表示,今年全市小學招生比去年多3400人,其中市內三區17600人,比去年增加1500人,但仍然不可能滿足所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需求,解決外來娃入學問題除了新建學校以外,師資跟不上也是個問題,這都需要其他部門予以配合解決。
聲音
給外來娃多一些包容
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者們進入城市,攜家帶口,他們期望,有一天孩子能真正在城市安家、生根。但是孩子的教育問題成了他們面臨的當務之急。
記者發現,不少外來務工人員對于子女未來沒有規劃和方向,即便在城市里面上了小學,可很多人只是把自己當成“匆匆過客”,而非城市的主人,這給孩子帶來的直接影響是普遍自信心不足。
青島市實驗小學一年級一班所發起的與外來娃結對倡議書里這樣寫道:“生活在青島的我們也許永遠也想不到,在我們身邊還有這么一個角落,有這樣的一群孩子,他們并不能像我們一樣輕松享受燦爛的陽光,演繹快樂的童年故事。當生存都成為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上學是否就可以被擱淺?”老師、學生、家長組成愛心幫扶小隊,定期去外來務工家庭獻愛心,希望能夠給他們帶來希望和信心。
無棣四路小學是一所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主的學校,這所世界冠軍張繼科的小學母校,目前有學生402人,其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365人,占總數的90%以上,最遠的來自新疆、青海等地。校長馬燕表示,這些孩子多數家境貧寒,家長每日為生計奔波,孩子物質、精神生活相對貧乏,對于這些外來娃并不是上了學就萬事大吉,還必須為他們的學習生活和未來做規劃,多給予精神關懷,讓他們擁有在城市站住腳的“信心”。
馬燕表示,相比于城市孩子,外來娃是特殊的教育群體,他們學校針對外來娃實施了“悅納”教育,讓每一個外來兒童都能得到全方位的關愛和接納,引導其從內心深處悅納自己、悅納家庭、悅納社會,“這些孩子基本上都沒有報過特長班和輔導班 ,我們就在學校給孩子們提供了英語口語角、書法社、武術社、詩朗誦社等各種社團,參加特長培訓不用花一分錢,讓他們多才多藝,不會產生自卑感。”
“很多城里家長都覺得學校外來娃多會影響教育質量,甚至教給城里娃壞習慣,這些都是對外來娃的偏見。我認為本地居民不要覺得外來娃會擠占本地孩子的教育資源,相反,這些外來娃都很懂事,在家里面洗碗、洗衣服、掃地等家務活都能干,這些反而會促進城市孩子的成長,因此對外來娃應該多些包容心。”馬燕說,他們學校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上學前,接受過幼兒園教育的很少,入學前幾乎是零基礎,的確與城里孩子有一定差距,但這些沒有基礎的外來娃學習都很刻苦,入學半年后的成績與城里娃沒有任何差別,在市北區成績測評中,他們學校還經常獲得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