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濟南7月13日訊(記者 張榕博) 13日,雖然濟南市普降大雨,但這一天,不少中考高分考生家長卻在通過各種途徑,試圖“修正”今年的指標生制。一些初中學校和家長因此擔憂,指標生制度推行會遭遇阻力。對此,濟南市教育局表示,對于國家推行的招生政策,指標生制將一直推行。
槐蔭區一所位于城鄉結合部的初中初三班主任劉老師告訴記者,他們學校的大部分學生都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平時獲得的教育資源有限,家長更沒錢讓孩子念輔導班。“往年我們學校前20名的孩子才有機會進省實驗中學,今年有40名孩子去了省實驗中學,全校的孩子都震動了。”
記者了解到,我國指標生政策已經出臺近20年,現在在遼寧、廣州、合肥、浙江、寧夏等地陸續推廣。
“指標生評價制度是國家層面的教育政策,我們會一直推行下去。”濟南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升入初中的學生畢業時,即到2016年,濟南將實現指標到校,100%指標錄取,取消擇校。
不過,對于今年高分考生家長的部分訴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秘書長儲朝暉提醒說,招生改革中,招生過程與規則需要公開、透明,不讓指標生成為一些不正當招生錄取的“灰色地帶”。
同一個高中,既有540分以上考進來的績優生,也有只比390分最低提檔線高一點的指標生,任課教師該怎么因材施教?低分生進名校是不是“噩夢”?13日,在濟南市各高中指標生分數線“跳水”后,面對不同的孩子,教育部門倡導的“分層教育”是否解開家長和老師疑惑的最佳答案?
分層教育不等于分班
省實驗中學一位老師向記者坦言,今年省實驗中學指標生錄取名單一共有2031人,考生分數從最高的560多分到393分,差距達到170多分,雖然500分以下的考生僅有80人左右,但這一生源差距卻是此前從未有過的。
據了解,指標生招生分數線公布前夜,全市高中校長曾齊集市教育局,教育局要求各高中針對可能出現的學生差異做好準備,進行“分層”教學。
有家長擔心低分生會拖了全班的后腿。記者了解到,目前一些高中在校內劃分“實驗班”,將高分考生集合在一起,在分班上實現“分層”。
濟鋼高中高三(7)班班主任張經軍下學期即將接手新高一,但他不贊同這樣“分層”。他認為這些孩子可以在同一班級上課。“首先,上課的時候,我會分層講解,一部分是基礎知識,一部分是綜合能力,學習有余力的同學就可以繼續聽下去。”張老師說,在布置課后作業時,也分成難、易兩種。
對于這種“分層”教學,有教育人士擔心,這種班級雖然差學生“落不下”,但好學生也“跑不快”,給教師增加了備課負擔。
選課、導師制“試水”高中
采訪中,山師附中一位教師告訴記者,附中正在嘗試以大學授課的形式,解決學生個體差異問題。“現在高中的選修課是指除語文、數學、外語等必修課以外,一些偏理或者偏文的小科目,我們將把所有的選修課和必修課都改成選修課,讓孩子分層次走班。”
這位老師說,所謂分層次走班就是類似大學授課,比如,將數學課劃分為三種難度,不同班級的學生,根據自愿和老師指導,到不同難度的班級選課學習數學,達到分層教育的目的。另外,每個老師,甚至包括校長和書記都將成為“導師”,帶領20名左右的孩子,在心理上和學習上進行針對性輔導,防止有學生“落下”,這樣低分考生也能在不同班級適應學習進度。
不過,一位高中教育人士提醒說,中考招生改革以及教學方式的銜接,還要注意高考這個選拔性考試制度依然存在,提高升學率、名校錄取率仍然是高中學校追求的目標。在此情況下,分層教育能否貫徹,并與高考備戰不相沖突,仍然需要觀察。
“提高低分被錄取孩子的成績不算難,難的是讓‘因材施教’和‘高考指揮棒’適應。”該教育人士說。
本報13日刊登了《393分進省實驗,535分搏統招》的報道。不少家長認為,讓考分稍差的孩子進名校,讓不同教育水平的高中都能接收優質生源,今年的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實際是對初中生源的再分配。而在稍差的學生上了名校后,績優生與普通高中組合,則需要教育資源再分配,實現另一種公平。
“393”是個例,“535”卻不少
實際上,在今年的指標生錄取當中,省實驗中學400分以下的考生僅為個位數,450分以下的考生不足15人,500分以下的考生僅在80人左右,相比于2031名指標生而言,大多數考生分數仍在去年劃定的500分指標線以上。
今年山師附中637名指標生中,450分以下的僅占了不到20人,主流生源仍是績優生。
不僅393分考入省實驗中學的那名女同學只是個例,而且低分生進入名校也并非家長認為的普遍存在。
不過,記者了解到,在山大附中、育英中學以及省實驗初中,仍有大量因“小升初”擇校而失去指標生機會的高分考生。考生家長張女士說,孩子班里530分以上的孩子達到17人,全校530分以上的孩子則多達400多人,這些孩子如果未能在統招競爭中被錄取,則可能“流落”到普通中學中。
進弱校,績優生會吃虧么?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在學生、師資以及學校硬件上,濟南這次招生改革實際上重新分配了學生,特別是優質生資源,讓部分普通學生進入名校,部分優秀學生進入普通中學。
對于部分優質生源的家長,這一新組合讓他們難以接受。“平衡教育,我的理解,是把好老師放到差學校,而不是把好學生放到差學校。如果是這樣的教育均衡,是好老師改變差學生,還是好學生來改變差老師?”一位考生家長表示。
儲朝暉毫不避諱這一觀點,他認為,這些好學生到了普通高中,很可能會帶來新學風,對普通中學產生影響。
儲朝暉也強調,好學生在普通高中并不會吃虧。“因為隨著教育均衡發展,師資力量、硬件條件以及招生政策都會側重這些弱勢學校,績優生如果真正優秀,在普通高中也會占據這些有利資源。”
“這些普通中學的辦學資源、教師資源如今迫切需要改變了,否則對于那些優質生源就會產生新的不公,不能單純指望這些孩子提高弱勢中學的教育質量,實現教育均衡。”一位高中招考教師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