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是中國漢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漢族傳統的元宵節始于漢代,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賞燈是佛教說法,明帝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從而形成現在的元宵節。
傳說唐太宗李世民鼓勵讀書,民間都把小孩送上學。入學的第一個節目叫“開燈”,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燈帶到學校去,請一位博學的老先生點起來,象征前途光明。從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后開學,因此開學的花燈,也成了“上元節”的點綴。
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只有過節可以結伴出來游玩。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燈謎在春秋時代就有,那時叫“隱語”,到漢魏時才開始稱為“謎”,南宋時有人將謎語寫在燈上,在上元節讓人猜燈謎。傳統燈謎的制作講求一定的格式,需運用巧思才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燈謎,是中國獨創的文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