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老濟南”來說,這代表本地傳統魯菜的“三大名店”,可謂再熟悉不過了。以前,濟南人迎接貴賓在此請客,結婚生子在此設宴,重要交際活動在此安排……可以說,它們見證了本城很多居民人生中最值得紀念和玩味的時刻。
近日,記者走街串巷,尋訪“三大名店”的背影,卻遺憾地發現,曾經名噪—時的它們,有的已基本退出歷史舞臺,有的雖還在勉強維持,但也只是“活著”而已。
聚豐德

大廚曾專為總理服務如今已難覓當年盛景
9日下午,濟南經五緯二路口的東北角,一座灰黑色的仿古小樓靜靜地矗立在那里。陽光透過樓前樹木的枝葉打在門口的牌匾上,讓上面“聚豐德”三個燙金大字顯得更加閃亮。
“這是聚豐德的新店,原來的老店在經三緯三那兒!笨粗圃煜さ钟行┠吧木圬S德,曾在這里工作過的老廚師、魯菜專家孫一慰似乎有些失落。其實,早在今年夏天,聚豐德老店就已經被拆除,其舊址現在已是一片建筑工地。
據孫一慰介紹,聚豐德于1947年8月建成開業,由面案高手王丕有和李萬祿、切工了得的王興南、善于烹炒的程學祥,以及技術全面、熟稔各道程序的程學禮和服務人員李長潤等共同出資。程學禮出任聚豐德首任總經理,1956年酒店公私合營之后,又出任私方經理。
1963年元旦,聚豐德經裝修重新開業時,著名國畫家關有聲親筆題寫了店名“聚豐德”,可惜真跡在文革期間被毀。院內圓門,則由我省近代名人、著名的愛國人士辛鑄九先生題“懸鏡通幽”。
“我是從1962年10月開始到聚豐德工作的,一直到1964年的春末夏初,當時一開始就是端盤子。”孫一慰說,當時正處于聚豐德發展最好的時期,很多名人經常光顧。他清楚地記得,1962年八九月份,上影劇團來山東演出,演員中有當時著名的王丹鳳、康泰等。由省文化局負責在聚豐德接待全體演員。此外,“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也曾在聚豐德吃過飯,有關單位還專門派出了兩輛伏爾加汽車負責接送。
此外,聚豐德還是當時濟南對外的一個重要窗口。孫一慰記得,有一次,一位外國友人吃了這里的烤鴨后,嘖嘖稱贊,認為比北京的烤鴨一點兒不差,并提出想看一下烤鴨爐的
請求。因名聲在外,聚豐德培養的大廚也備受國家重視,成為國家外交戰線的一支“奇兵”。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聚豐德大廚劉兆賢被調往北京前門飯店,廚師楊清泉被調外交部后赴我國駐幾內亞大使館任廚師。1964年,聚豐德大廚安振常被調往人民大會堂,3年后到周恩來總理身邊工作,1969年10月17日來到西花廳,成為周總理和鄧穎超的廚師。
“文革”初期,聚豐德改名為“工農兵飯店”,取消了名菜、名吃,只經營燒餅、油條以及其他普通飯菜。上世紀80年代以后,聚豐德恢復了原名。1988年10月1日,聚豐德遷入現址后,賀敬之專門題詞“惟有德豐能聚人”。然而,隨著領導更迭,以及老廚師相繼退休,魯菜傳人陷入了青黃不接的境地,聚豐德也開始走下坡路,雖然現在仍勉強維持,但境況已大不如前。
燕喜堂

臧克家親題店名奈何經營不善只得關門
“燕喜堂是由我爺爺趙子俊1932年3月創辦的,時值南燕北歸時節,便得了這個雅號。我父親趙鑫榮1946年開始接手,當時父親還在北大上學,爺爺身體有病,將他叫回繼承家業,父親經營飯店很有方法……”11月8日晚,芙蓉街金菊巷燕喜堂老宅,站在“燕喜堂”牌匾下,趙鑫榮的五子趙書元給記者講起了燕喜堂的歷史。
燕喜堂老宅由東西兩座四合院組成,有兩個比較高大的門樓。當年的燕喜堂,東面住人,西面搞經營,共有18間營業室,可同時容納200人就餐!皩嶋H上,居住區和經營區的劃分沒那么清晰,根據訂餐者的要求,隨時可以增加餐位,生意好的時候,經常增加至居住區!壁w書元說。
趙書元告訴記者,燕喜堂自創建后,一直奉行童叟無欺的經營理念。另外,無論是穿長袍馬褂的,還是一身短衣打扮的,服務員都不以貌取人;無論是做多么貴的大餐,還是做一兩毛錢的雞蛋湯,都正兒八經,一板一眼。在烹飪技藝上,燕喜堂追求典型的老濟南風味,以清湯、奶湯等湯菜見長,被人稱為“歷下風味”。
1952年,燕喜堂遷往泉城路北側經營,位置在目前泉城路新華書店偏東一點,店面只有不到20平方米。1956年,燕喜堂實行公私合營,1958年遷至泉城路南、原衛巷北首,由政府出資,建成一座比較漂亮的三層樓。這座樓也成為當時泉城路一帶,除了百貨大樓外比較突出的地標性建筑。趙鑫榮作為有專業特長的私方經理,依然承擔燕喜堂的經營。
文革中,燕喜堂曾改名“紅星”飯店,1980年又改回“燕喜堂”。1986年新店裝修時特意請臧克家題寫了店名。同時,臧克家還特意題寫了“魯味天下重,名師調梅鹽”送給燕喜堂。1990年,燕喜堂原址賣給了一家銀行,曾紅透老城半邊天的飯莊開始日漸沒落。幾年前,因改造開發,位于泉城路上的燕喜堂舊址被拆除。
2000年以后,承載著一代魯菜人夢想的燕喜堂品牌幾度易手。然而,金字招牌非但沒有被擦亮,反而日漸“暗淡”。2009年,因經營不善,位于劉長山路和芙蓉街上的燕喜堂門店相繼關門。今年6月,已經78歲的“燕喜堂”品牌被舜和酒店集團以70萬元拍得。
值得一提的是,燕喜堂的第二代傳人趙鑫榮還是一位非常愛國的企業家。1956年公私合營時,有的業主想不通,有對抗情緒,趙鑫榮便帶頭參加公私合營,并積極做同仁的思想工作,響應“舉著紅旗,邁著大步,走向社會主義”的政府號召。在他的帶領下,燕喜堂不僅將店面和鍋碗瓢盆等“固定資產”拿出來“合營”,就連猴頭、燕窩等原本不屬固定資產的珍貴菜肴,也被他捐給國家,一并合營。此后,趙鑫榮被選為政協代表,積極宣傳黨和政府的新政策。
匯泉樓

糖醋鯉魚名天下曾是濟南最好的飯店
在濟南魯菜“三大名店”中,聚豐德和燕喜堂雖經營慘淡,但一直延續至今,只有匯泉樓現在已難覓蹤跡。據對魯菜頗有研究的“老濟南”李敬介紹,匯泉樓原址位于共青團路關帝廟的東側,五龍潭公園南門西側。當時的匯泉樓為木結構,樓下就是有名的江家池子,店員以及食客可直接從泉水池子中撈魚,加工成美味。
據記載,匯泉樓飯莊已有百余年的經營歷史。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歷城縣劉佩河、濟南杜新山、長清縣葉某3人,出資在江家池北畔,創辦德勝樓飯莊。后因錦盛樓飯莊經營不善,于1927年被德勝樓飯莊兼并。從此,錦盛樓與德盛樓合并為一家飯莊,名德勝樓飯莊。
1937年,日寇侵華,時局不穩,德勝樓老板想關門歇業。店中從業人員劉興綱等人出資買下了德勝樓,取名為匯泉樓飯莊。1941年,增蓋池北畔二層樓,樓南臨池墻壁上書有“匯泉樓飯莊”5個正楷大紅字。顧客上樓一面品嘗酒菜,一面俯視池中游魚,心曠神怡。
匯泉樓飯莊以經營糖醋活鯉魚、紅燒面筋、“活魚三吃”聞名省內外,特別是名吃糖醋活鯉魚盛入盤中,魚頭尾高翹,吱吱啦啦冒泡,呈躍龍門之狀。食之香穌酸甜、外焦里嫩、鮮醇微咸、魚肉嫩美。如食興未盡,可把食剩之魚做湯,濟南人稱“砸魚湯”,讓人食后回味無窮。
1955年,匯泉樓飯莊搬遷到估衣市街仲三元雜貨鋪舊址經營,1956年公私合營后,歸濟南市飲食公司管轄。1960年,匯泉樓遷回原址江家池子,1965年又遷到濼源橋東側新建的五層樓內,改名匯泉飯店,還帶旅館,是當時濟南市最好的飯店。同時,濟南市飲食公司還從所屬的聚豐德、燕喜堂等大店抽調骨干力量前去工作。上世紀80年代,匯泉飯店被三聯集團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