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千源1
王千源2
王千源
王千源對話新浪
王千源與新浪娛樂對話
新浪娛樂訊 王千源曾憑借影片《鋼的琴》摘得23屆東京國際電影節影帝,也被評為最受歡迎男演員,近兩年更是全面開花處處發力。電視劇《湄公河大案》讓他受到更多觀眾的喜歡,電影《繡春刀》也同樣在業界贏得不少好評。在即將上映的《黃金時代》中,他也擔任了被稱為“魯迅之后第二人”的聶紺弩一角。為此,王千源也和新浪娛樂分享了關于那個年代、關于聶紺弩的一些感受。
聶紺弩從未被同化 恰巧被分為左翼
新浪娛樂:這次在《黃金時代》里出演聶紺弩這個角色,您怎么看他和蕭紅之間的關系?
王千源:首先聶紺弩也是那個時期很好、很不錯的一個文人,他的古體詩、作品也都是很棒的。這個人的性格也是比較直率的。在影片里呢他也是二蕭還有端木之間的情感見證人吧。我覺得他和蕭紅之間的關系可以是朋友、大哥。比如說端木和蕭紅之間發生情感的時候,蕭紅就愿意來找他,說一說自己內心的矛盾。我覺得作為他來講也是旁觀者清,也算是蕭紅的一個智者的朋友。他和蕭紅講你不要困惑在情感里頭,你有更好的才華,像大鵬鳥一樣飛得越高越遠越好,所以總是在提醒她。聶紺弩是惜才,怕她偏離那種軌道。但是我覺得人生就是這樣,蕭紅就是蕭紅,如果她不經歷那么多的情感,她也不會有呢么多能感受的寫作的那種東西。
新浪娛樂:他是屬于那種政治觀點比較鮮明的那種人吧。
王千源:對,左翼作家那邊的
新浪娛樂:在這方面會不會就是蕭紅比較獨立一點,蕭軍比較偏左一點。
王千源:我覺得那個時代的人和現在這個時代的人一樣,就是大家不會那么太在意這種東西。人的情感還是更重要,比如說咱們關系很好我也不會太注意你的意識形態。我覺得蕭紅可能就像有點點兒正的那個意思,就是你們都寫那種東西,我寫我自己的。有可能她最喜歡寫的、最擅長寫的,就是她自己的那種《呼蘭河傳》,和戰爭、政治沒有關系的。這也許是她的長處,所以她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聶紺弩作為我個人的理解,他作為一個熱血,那么剛烈那么直接的一個人,他就是對現狀不滿。沒有誰同化了我、感化了我,我就是喜歡這么樣的一種社會。可能恰巧趕上政治的原因,沒準是一個契機點。所以大家分組他,又恰巧站在了左邊。
《黃金時代》讓我找到了民國的感覺
新浪娛樂:您這個人物也有對著鏡頭說話的鏡頭,也有這種戲劇兼并效果這種表現。導演他有沒有提過演這些戲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什么?
王千源:我覺得導演是一個特別好的導演。他拍戲的過程當中他沒有刻意的去要求演員去怎么樣。我覺得他想要一種生活的那種狀態。這種內質的東西,那種自然,那種生活的樸實,恰恰和那個時代是吻合的。我想他要的是這種東西,所以說有的時候我們按照常規的表演的時候,問導演覺得應該是怎么樣。導演說,你不要想那么多,你就很真誠說出來,我們再去談。前一陣放的那個《繡春刀》,那種武打片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挑戰。這部戲的挑戰在哪呢,就是臺詞、間離還有這個劇中的人物你怎么去抽離他。你是百分之百的演完戲后突然跳出,還是拿捏的很好,用百分之七十、八十去演然后再游離跳出來。因為這個變化很快,我們演演戲就突然要面對鏡頭了,這對表演來說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新的嘗試。
新浪娛樂:這部電影有很多民國時期,要找民國人物的狀態,你覺得大家的狀態需要統一嗎?
王千源:我覺得應該是統一,應該大家在同樣一個場景、同樣一個時期出現,我覺得要相對統一。我覺得那個很重要,因為你要是沒有那個時代的感覺,你穿上那個衣服在三十年代的那個環境里面你的面孔,你的感覺還是那種噶噶新的,就和新撲克牌一樣,我覺得那個是有點跳的,所以說這個可能是作為我第一重點吧。我也看過成片,雖然說我覺得我的這種對當年的那種氣息的把握不能說百分之百,但是我很滿意。以后再接這種民國戲,或者說份量再重一點的戲,在這個問題上我不用太猶豫,因為我找到了那種感覺。(魏頔 實習生張家瑞/文 王玉年/采訪 夏祺/攝影)
(責編: 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