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尖2》描述臺灣飛魚的鏡頭
《舌尖2》已經播出三集,“吃貨”網友們的評價是前兩集流了太多的淚水,第三集流了太多口水。也有很多網友抱怨《舌尖2》,說太不合理了吧,一個星期播一集,你得讓我們拖到什么時候?雖然播出周期比較長,但記者了解到,《舌尖》系列第三部已經悄悄地開始進行前期準備了。
相比《舌尖1》,網友們對《舌尖2》的吐槽聲更多了一些。但這并不影響《舌尖》穩居收視率第一,而且《舌尖3》的籌備工作也已經開始進行。關于這個問題,總導演陳曉卿告訴記者:“臺里的籌備工作確實已經開始,但這個項目要啟動了,也有可能是別人來做,誰當總導演還不一定。”
對紀錄片來說,前期準備是一個漫長復雜的工作。記者從《舌尖2》的劇組工作處了解到,《舌尖3》這個項目跟《舌尖2》的籌備流程是一樣的,先是審批項目,接著就得確定主題。這兩項至少需要幾個月時間,甚至半年時間。接下來才是尋找素材和具體拍攝、后期剪輯配音。如果按之前的經驗來看的話,《舌尖3》從前期籌備到最后收工,播出時間至少也得到2016年。
《舌尖》系列每期的主題不同,每期片中的美食都從主題出發來選擇。《舌尖3》的主題將會有哪些呢?記者通過劇組的工作人員了解到,“繼續傳承中國美食,會增加原本想在《舌尖2》中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中國美食在海外的這部分也加進來。”據了解,《舌尖》不僅深受國內觀眾的喜愛,也頗受海外市場的歡迎。陳曉卿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說:“在新加坡參加的亞洲電視節上,3天的銷售額是35萬美元,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成績。”
本報記者田佼平
《舌尖2》飛魚躍起鏡頭來自BBC紀錄片
《舌尖2》第三集《時節》播出后,有細心觀眾發現,其中講述飛魚的四個鏡頭照搬了BBC紀錄片《生命》之《魚類》的鏡頭。對此,該集導演胡博稱該集采用BBC紀錄片五個鏡頭,經過對方授權。
記者電話采訪了《時節》導演胡博。她承認該集中共有五個鏡頭來自BBC的紀錄片,除了飛魚段落有四個鏡頭外,該集結尾還有一個鏡頭,“這五個鏡頭都有BBC授權的,無論在流程上還是法律上都不存在問題。”胡博透露,當時攝制團隊在臺灣的簽證只有15天時間。由于時間有限、缺乏專業設備、風浪大,雖然團隊很努力,但還是難以用長焦捕捉飛魚躍起的畫面。另外,有觀眾質疑《時節》導演對照搬鏡頭做了左右翻轉處理是為了掩蓋抄襲。胡博解釋,這是為了和之前飛魚游弋的鏡頭保持方向一致。 綜合
(責編: Gracet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