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東:學校如何將學生從“合格公民”的塑造,打造成“合格醫生”的塑造?目前學生的培養成果如何?
齊魯醫藥學院校長匡奕珍:作為一所醫學院校,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一直是齊魯醫藥學院辦學的思考所在。
“醫者仁心,醫學講求醫術但更講求醫德,講求‘為人’與‘為學’相結合。”醫學教育培養的是醫生,醫生職業面對的是人的生命,肩負的是救死扶傷的神圣使命,這就要求走出校門的畢業生必須有高尚的醫德,這是一條最基本的底線。
正是基于這一基本底線,我校提出以人為本的“生本教育服務”理念以及“三個相信” (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向善的,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可塑的,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成才)的學生教育觀,建立了“以學生為終端”的教育服務鏈體系,提出“施優教服務學生”、“贏得學生,就是贏得事業,贏得職業”等系列學生教育管理理念,并圍繞這些管理理念,確定教學模式、內容和和方式、方法,將學生的素質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創新開展了系列教育活動,強化理念入腦入心,用活動固化行為,由“合格公民”的塑造,最終到“合格醫生”的培養。
——“補課”,從基本行為規范塑造“合格公民”
從“人性善”的角度看,每個學生都應該是向善的,但在成長過程中,由于受到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在成長期容易形成一些不好的習慣或認知,偏離了原本“善”的軌道。就像詹巴斗的“破窗理論”那樣,第一塊破碎的玻璃如果不及時修補,將會帶來整個區域內窗戶的破碎,及時修補好第一塊破碎的玻璃,顯得格外重要和必要。“補課”就成為我們塑造“合格公民”的第一步。
為此,學校在“補課”方面下足了功夫,在全體學生中開展了“公民道德教育補課”活動。學校以學生的自愿接受能力為限,以環境氛圍打造為目標,以具體的行為規范為行動指南,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學生從夯實基本的道德底線做起。學校確定了社會公德個人修養“十不準”(如“不打人罵人、不損壞公物、不在公共場所抽煙”等),出臺《公民道德教育“補課”活動實施方案》,確立了“十不準”的約束性,使得“十不準”行為規范可執行、可監督、可考核。全體師生員工齊行動,校園道德文化氛圍逐步形成, “補課”活動效果逐漸顯現,學生社會公德意識逐漸增強,整個校園的不文明現象大大減少。
——“熏陶”,在傳統文化中積淀人文素養
百家爭鳴誕生地——稷下學宮,就在學校駐地淄博市。學校為傳承優秀民族文化,不斷豐富課余活動,由不同專業指導教師精心指導,吸收有個性發展需求和特長的學生加入,創建了學生修身養性第二課堂——“稷下書院”,多角度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
“稷下書院”設有齊風文學社、魯韻書香園、歷史國學館、稷下講壇、水墨書畫苑、英語沙龍、孔子學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書院既接受統一管理,又彼此獨立運作,工作章程等規章制度健全,活動或講座豐富多樣,學校寓教于樂,有效促進了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比如,稷下書院的“歷史國學館”,學生在這里可以“參政議政”,以史為鑒,針砭時弊。另外,齊韻書香園創刊《百家之言》,關注時事熱點新聞、熱門書籍觀點、前沿學術發展等,及時將各種信息推送到學生身邊,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2015年,學校被批準為省級高校“孔子學堂”建設單位,以此為契機,學校積極運用“醫出于儒,醫儒相通”的教育思想,通過儒學文化研討會、名家講壇、“仁愛”教育、優秀社團匯演等系列活動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打造具有齊魯文化優秀基因的、醫藥并舉的特色校園文化。
——“創建”,“五個零發生”讓校園和諧文明
為了打造和諧文明的校園環境,學校明確提出“五個零發生”的校園文明建設要求,即:重大責任事故零發生、畢業生離校公物損壞零發生、學生內盜事件零發生、學生打架斗毆事件零發生、日常公物破壞零發生。
這“五個零發生”是很難實現的,但我們為什么要這樣要求,目標就是從高標準出發,到達規范管理的彼岸。卓越源于要求,沒有明確的法則規范,組織成員就沒有明確的行為規范,一個高校亦是如此。沒有明確的學生管理規范,學生就沒有行為目標,自由散漫的擴展,必將導致整個校園環境的混亂。
在我們學校,創建“五個零發生”班級成為每一個班級的目標,由此形成的“班級集體場”對學生產生了強大的約束效應,“五個零發生”校園文明“指征”越來越明顯,學校幾年來的教育實踐證明了這點。目前,學校已實現重大責任事故連續5年零發生,畢業生離校公物損壞連續4年“零發生”,其它三項也已趨近于“零發生”。
——“引導”,“志愿者手冊制”培養學生奉獻精神
如何讓一名醫學生具備更高的仁愛之心和奉獻精神,培養他們主動參與志愿者服務的意識是學校力推的又一舉措。為此,出臺了《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實施細則》,積極引導志愿活動有效開展,培育“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并引入“手冊制”,通過《志愿者服務活動手冊》記錄每個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的情況,同時載入學生檔案。當前,志愿服務在該校已蔚然成風,現有注冊志愿者7000余人,每年志愿服務達40000余人次,志愿活動主要包括學生志愿參加“控電控暖”活動、學生志愿協助安保工作等。以“控電控暖”活動為例,此項活動的開展徹底根除了原來的長明燈、長流水、暖氣常開等不良現象,每年可為學校節約60多萬元。
——“獎勵”,多元“單項獎”讓學生體驗成功喜悅
用賞識和鼓勵的目光去看待學生,改變以往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學生的標準,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才,這是我校一條重要的育人之道。為此,學校下大氣力,幫助學生培養適合其智力發展特點的職業方向和業余愛好,讓每一名學生都有一個“特長”。
基于這種理念,學校在“三個相信”的學生教育觀指導下,著力挖掘每一個學生的優點和閃光點,認可其優秀品格和正確的行為,并及時加以表彰和獎勵,放大正能量的激勵效應,使之產生遷移和滲透,引導學生自覺發現自身的其他優點,由“三好學生”變為“一好”獎勵、“單項獎”獎勵,由少數人獲得獎勵延伸為多數人的獎勵,擴大獎勵面。所設置的獎項逐年更新,依據學生的表現擴大獎勵的種類和范圍。如獲得“熱愛勞動”單項獎的學生又遷移成長為“遵紀守規”的優秀學生。隨著活動的逐步開展,廣大學生逐步呈現出更加積極上進的良好精神風貌。
從補課、熏陶、創建,到引導、到獎勵,學校系列 “組合拳”共同發力,打牢了學生“做人”的底色,也澆筑了醫學生必備的三根精神支柱:仁愛之心、責任意識和探索精神,實現了學生由“合格公民”到“合格醫生”的轉變,最終成長為一個具有高尚醫德的人。在歷年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中,學校畢業生思想道德素質評價優秀和良好率均為9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