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是一所以海洋和水產學科為特色,包括理學、工學、農學、醫(藥)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教育學、歷史學、藝術學等學科門類較為齊全的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之一,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批準的具有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
校訓是“海納百川,取則行遠”。
中國海洋大學創建于1924年,歷經私立青島大學、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山東大學等辦學時期,于1959年發展成為山東海洋學院,1960年10月被中共中央確定為全國13所重點綜合大學之一,1988年更名為青島海洋大學,校名為鄧小平同志題寫。2002年10月經國家教育部批準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
學校現轄嶗山校區、魚山校區和浮山校區,設有17個院(系),1個基礎教學中心,1個社會科學部,69個本科專業。
首先,中國海洋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家重點大學。海大是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創建于1924年,1960年10月學校被中共中央確定為全國13所重點綜合性大學之一。學校于1999年首倡高水平特色大學建設,自2001年起由教育部、山東省、國家海洋局、青島市四家重點共建,海大也成為我國第一所由中央部門、行業和地方共建的高水平大學。經過90年的積累和發展,現已發展成為一所以海洋和水產為特色、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在國內外有廣泛影響的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隨著十八大以來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的深入推進,海大在建設高水平特色大學的征程上又迎來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時期。
其次,中國海洋大學是一所具有鮮明特色的綜合性大學。經過幾代海大人的努力,目前海大已發展成為以海洋和水產學科為顯著特色,包括理、工、農、醫、經、管、文、法、教育學、藝術學、歷史學等學科門類較為齊全的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批準的具有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學校是國內首個加盟“北極大學聯盟”的科教機構,海大以涉海學科的完整性、高層次和國際影響力蜚聲海內外。多年來海大堅持以特色帶動綜合,以綜合強化特色的辦學理念,始終保持了適度的招生規模,先做強,再做大,積極發展大眾化教育背景下的精英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第三,海大校園環境優美,師資力量雄厚,辦學條件優越。海大坐落在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青島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宜居城市,也是海洋科技名城。海大現有嶗山、魚山和浮山三個校區,校園依山傍海,地理環境優越,以其獨具特色的歐式建筑風格被譽為中國十大最美校園之一。學校辦學條件優越,有國家投資數億元的海洋綜合調查船—3500噸級東方紅2號,5000噸級的“東方紅3”新型深遠海綜合科考實習船正在建造中,基本組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遠海并輻射到極地的海上綜合流動實驗室。海大學風濃厚,有“學在海大”美譽,是廣大學子實現人生夢想的理想高等學府。
我校今年總的招生計劃為3850人,面向全國招生,較去年增加了50人。中外合作辦學專業的生源范圍增加了江蘇、附件、湖北、湖南、廣東五個省份,同時少數民族預科班招生計劃也在去年基礎上增加了山東、湖北、湖南、海南、重慶、四川六個省份。此外,我校今年還面向新疆招收支援中西部地區協作計劃。
從招生專業上來看,今年我校新增了兩個招生大類,分別是:數學與應用數學和信息與計算科學兩個專業,統一按照數學類招生;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以及海洋資源開發技術三個專業,統一并入食品科學與工程類招生。加上原有的新聞傳播學類,今年共有三個大類招生。按大類招生入學的學生,在入學后第二或第三學年參考學生的興趣及意愿進行專業分流。
我校除了在全國各省份安排普通類本科一批招生計劃以外,還有自主招生、國防生、藝術類、運動訓練單招、高水平運動隊、國家專項計劃、高校專項計劃、少數民族預科生、中外合作辦學等其他招生種類。我校今年的自主招生還是與去年相同,分為涉海類專業和外語類專業,對于獲得自主招生資格考生的高考成績要求還是達到考生所在省份的本科一批控制線。
學校實施以“有限條件的自主選課制”和“學業與畢業專業識別確認制”為核心的教學運行管理體系,開展實施大眾化教育背景下的大學精英教育,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廣闊空間,為學生“學(習)在海大、創(新)在海大、成(才)在海大”提供有力保障。
1. 實行“套餐+單點”式的選課制度,學生可以根據社會需求并結合自己的特長和興趣,適時調整職業取向,按照學校規定在全校范圍內跨年級、跨專業自主選修課程,以實際選課學習情況確定畢業專業。
2. 實行彈性學制,本科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提前達到畢業要求的,可以申請提前一年畢業;四年內未能達到畢業要求但符合延期條件的,可以申請延遲一年或兩年畢業。
3. 推進本科教育國際化,實施開展中-法、中-美、中-加、中-韓、中-日等多個學生交流項目,實施發展中-澳、中美等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使更多學生在校期間有國外學習經歷。
4. 推進國內合作培養。與臺灣中山大學、臺灣義守大學、臺灣海洋大學、臺北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等著名高校進行交換培養,使更多學生在校期間有第二校園學習經歷。
5. 實施“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在理學類、工學類、農學類、法學類、管理學類等專業中,深入推進校—校、校—所、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機制改革,培養各類卓越人才。
6. 學校依托“海洋科學與技術”2011協同創新中心設立未來海洋學院、與中國科學院聯合設立“菁英班”、在國際教育學院設立“中法班”、在管理學院設立“ACCA課程班”等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從當年新生中選拔學生,和國內外著名教育科研機構聯合進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海大現有海洋科學、水產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有物理海洋學、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學、海洋地質、水產養殖、漁業資源、捕撈學、環境科學、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等10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在教育部學科評估中,海洋科學、水產科學兩個學科排名全國第一,共有7個學科(海洋科學、水產、食品科學與工程、大氣科學、藥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水利工程)進入全國前10位,11個一級學科進入全國前20位,14個一級學科進入全國前30位;
目前,海大在地球科學、植物與動物學、工程技術、化學、材料科學、農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環境學與生態學、藥理學與毒理學等9大學科(領域)躋身美國ESI(基本科學指標)全球科研機構排名前1%,位居“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第16位。由海洋和水產等優勢學科輻射帶動的管理、經濟、法學、文學等具有文理交叉特征的學科也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海大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為國家海洋事業的發展培養領軍人才,海大師生也一直積極參與極地科考和海洋研究。到目前為止,學校畢業生中已有13位成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第一次南極考察的75位科學家中一半以上是我校畢業生;中國第一個登上南極的科學家是校友董兆乾;中國第一個徒步考察南極的科學家是校友蔣家倫;中國第一個南北兩極都登上的科學家是校友趙進平。近年來海大還成為國內第一所進入北極大學的高校和科研機構。
海大的畢業生面向全國就業,現在是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學校與國家海洋局、中石油、中海油、海爾、海信、華為、中國銀行等500多家用人單位建立了畢業生供需合作關系,除部分畢業生考研或出國深造外,大多數畢業生能夠到國家重點單位、政府機關、高校及科研機構、大型企業集團、高新技術行業就業。另據調查,70% 以上的畢業生在各大主要城市及沿海開放城市就業。
以排名位次作為填報志愿參考的準確度通常會高于單純以超過一本線分值作為參考依據。但只有考生自己的排名位次信息又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還要同時與學校、專業往年的錄取分數、平均分數在當年的排名位次信息,進行對比分析,才會更加準確。所以在填報志愿時,考生需要統籌考慮位次與分值信息,同時清楚把握高校的專業錄取規則,才能夠找準自身高考分數與院校、專業的契合程度。另外,還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填報志愿行為存在一定的變數和博弈因素,所以考生務必要客觀考慮風險,謹慎填報志愿。
我校認可各省級招生管理部門在教育部規定的項目范圍內出臺的有關全國性增加分數或降低分數要求投檔的政策和規定,但其分值最高不得超過20分,在專業錄取時以考生投檔分(含政策性加分)進行專業安排。
學校對進檔考生專業的安排辦法:
(1)優先安排第一志愿報考我校考生的專業志愿,非第一志愿報考我校的考生只能安排到錄取未滿額的專業。
(2)對招生計劃內的考生,按照“專業志愿清”方式進行專業投檔,各專業志愿間不設分數級差,即對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合格、身體健康狀況符合要求的考生按“專業志愿優先”的原則安排專業,同一專業志愿內按分數從高到低的順序依次安排專業,無法滿足專業志愿又不服從專業調劑者,作退檔處理。對于未完成計劃的省(直轄市、自治區),學校將按照省級招生考試機構的統一安排在本科第一批次線上征集志愿。如征集志愿仍不能完成計劃,則將剩余計劃撤回。
(3)當考生高考總成績相同時,理工類優先錄取數學、綜合科目成績高的考生,文史類優先錄取語文成績高的考生;外語類專業優先錄取外語成績高的考生。
目前海大設有包括國家獎學金、助學金、以及新生獎學金在內的共有30多個專項獎助學金,獲獎學生占在校學生人數50%以上。對家庭貧困而又品學兼優的學生,學校有一系列措施,包括獎學金、貸學金、助學金等等,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獎、貸、補、助、減、免的資助體系。我們有一個總體的目標,就是學校不會讓任何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學校積極貫徹落實國家關于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的有關部署,2016年安排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國家專項計劃)240人,面向21個省份招生。高校專項計劃80人,面向全國招生。同時,還招收少數民族預科班、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內地西藏班、內地新疆班、南疆單列計劃等類別。
如果學生對錄取專業確實不感興趣,可通過自主選課的方式進行轉換專業。海大對轉專業是開放的,實行以“有限條件的自主選課制”和“學業與畢業專業的識別確認制”為核心的現代本科教學運行體系,這套體系最大的特點就是給學生更大的自主選課和專業調整權,實行“套餐+單點”式的選課制,可以根據學生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點以及社會的需求等情況,通過跨科類、跨年級、跨專業自主選課,適時調整專業取向,實現轉專業、輔修其他專業的目的。也就是說,學生從什么專業畢業不取決于高考錄取時被錄到哪個專業,而是取決于他學習了哪個專業的課程、達到了哪個專業的畢業要求。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是否輔修其他專業。
學校目前招生的中外合作辦學專業有兩個,分別是法學和海洋科學,具體計劃為,理科招收海洋科學類(中外合作辦學)80人、法學類(中外合作辦學)30人,文科招收法學類(中外合作辦學)70人。
海洋科學類(中外合作辦學)從2014年開始招生。是經國家教育部批準中國海洋大學與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合作開辦的海洋科學專業的本科教育項目。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系統而扎實的數學、物理基礎,了解地球氣候變化、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生態和海洋地質基本過程,掌握海洋科學基本理論、現代海洋調查和資料分析技術以及計算機應用與信息處理技術,具備從事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環境評價與管理基本技能的高級專門人才 ,能夠從事海洋科學及其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應用研究以及教學工作。雙方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真誠合作的原則,立足于兩校的師資隊伍、教學資源和實驗條件,采用“4+0”模式合作舉辦海洋科學本科教育項目。 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師資分授課程、互訪交流,學生完成全部課程并達到培養方案要求后,由中國海洋大學頒發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學校本科畢業文憑和學士學位。在此期間學生可選擇赴塔斯馬尼亞大學階段(后兩年)學習,符合塔斯馬尼亞大學和中國海洋大學學業要求的可同時獲得中國海洋大學和塔斯馬尼亞大學頒發的雙學位證書。每學年學費為5.2萬元人民幣。
法學(中外合作辦學)為經教育部正式批準授權的,由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與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羅杰斯法學院聯合設立的法學專業本科階段合作辦學項目。項目通過教授中、美兩國的法律制度,培養既通曉國內、國際法律規則,又具備熟練英語溝通能力的涉外高端法律人才。項目學制四年,由中外雙方共同制定培養方案,中外教師聯合授課。通過課程互認,完成雙方學業要求的學生將同時獲得中國海洋大學法學學士學位和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文學學士學位(法學方向)。學生經選拔可以赴美完成部分學業。本專業系全國首個與美國高校聯合舉辦的法學本科雙學位合作辦學項目,系國家“985工程”、“211工程” 重點建設高校—中國海洋大學與世界百強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強強聯合。項目培養方案科學,師資力量雄厚,既完整保留中國本土的法學知識體系,又引入了美國法學教育的精髓。項目為學生提供多樣的法律實踐機會,包括參加國際會議、赴國際組織和涉外律師事務所實習等,以提升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和英語溝通能力。此外,依托法政學院與國外20多所高等院校法學院和法律研究機構建立的合作伙伴關系,學生可以獲得不同層次和不同方向的出國深造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