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了,沒想到這么快就有收益了”,拿著2000元剛領的扶貧款,當初對養牛項目將信將疑的陳會同老漢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陳老漢是這次領到扶貧款的34戶困難家庭中的一員。為了落實好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石門村發展肉牛養殖項目,采取扶貧協會牽頭、集中飼養的模式,覆蓋了村中所有建檔貧困戶。項目在2016年泗水縣扶貧產業項目觀摩評比中獲得第一名。

石門村是泗水縣一個偏遠山村,人口1500多人,資源匱乏,屬省定貧困村。2015年初,來自曲阜師范大學的第一書記劉建新開始駐村幫扶工作。兩年來,劉建新緊緊圍繞“抓黨建、促脫貧”的目標任務,牢牢把握精準扶貧內涵,帶領全村發展多種產業經濟,加強基礎設施改造、美麗鄉村建設,深化精神文明、社會服務體系建設,推進了村莊全面和諧發展。2015年,石門村獲得泗張鎮綜合考核一等獎,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先進村,被評為泗水縣文明村。2016年,石門村入選國家“十三五”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被評為山東省平安家庭建設示范村,濟寧市文明村,濟寧市儒韻民風建設示范村,泗水縣儒韻民風建設示范村,營造了良好的生存發展環境。當下,石門村的百姓已然告別貧窮,安居樂業,幸福指數大幅攀升。
以發展多種產業支撐精準扶貧
發展產業經濟,是農村擺脫貧困的關鍵。近兩年來,劉建新因地制宜,做強種植、養殖等傳統產業的同時,積極探索發展鄉村旅游業。通過成立扶貧協會、合作社、電商平臺等經營主體,帶動產業經濟的多元發展。

從土地上要效益。種植是石門村主導產業,如何挖掘潛力,從土地上多出效益,是保障大多數農戶增收的關鍵。為此,劉建新圍繞打造優質高效農業,投資200多萬元,修筑橋梁、硬化道路、改造電網、打鉆水井、修建截淺、修筑河壩,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升級了傳統產業基礎。
另外,劉建新利用曲師大專項資金,開發山地資源,發展林果產業,壯大集體經濟。開發出荒山100多畝,種植了桃樹,形成林果產業園。根據泗水退耕還林政策,項目獲得了政府資金補償15萬元。桃子產量上來之后,村子每年還能有數十萬元的經濟收入。
壯大養殖產業。石門村具有養殖傳統,多數村民有養殖經驗,對發展養殖較為支持。為此,劉建新決定依托已有的高標準養殖場,利用省專項扶貧資金,發展肉牛集中養殖。在劉建新的精心組織下,項目進展順利,效益良好。目前,共分三批入欄肉牛90余頭,已出欄30頭,純收入7萬多元,貧困戶有了直接的收益。另外,劉建新尋求社會資金支持,發展養雞項目。購買雛雞1600只,選擇有養殖能力、養殖經驗的16家貧困戶,每家送養100只。目前項目已獲收益,極大地緩解了養殖戶家庭困難。

發展鄉村旅游業。石門村位于全國生態旅游名鎮泗張鎮,緊鄰圣公山。石門村、圣公山及周邊旅游資源一體,已被列為泗水“十三五”鄉村旅游開發規劃。為此,劉建新和村兩委因時就勢,及時探索發展鄉村旅游,并著手相關工作:一是進行環境改造,硬化鄉村道路、綠化村莊環境、美化村內街道、實施廁所改造等;二是實施規劃構想,邀請曲師大地理與旅游專業的專家到村指導;三是提升服務能力,村內新增農家樂旅游飯店3家,餐飲服務得到保障。多措并舉,為發展鄉村旅游開了個好頭。
以加強基層黨建引領精準扶貧
“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建強村級班子,才能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隊。為此,兩年來,劉建新認真落實“三言三實”“兩學一做”精神,堅持常抓黨建不松懈,打造了一支過硬的班子,造就了一支過硬的黨員隊伍。在帶領全村脫貧致富、加快發展的道路上,發揮著模范引領作用。

完善制度,狠抓落實。完善并認真落實村兩委例會、組織生活、民主議事、值班考勤等制度。堅持重大事項的“四議兩公開”,做到黨務村務的科學決策,民主管理。
開展活動,凝心聚力。為了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開展了共產黨員戶掛牌活動。在“七一”建黨節、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等時間節點,開展了共產黨員重溫入黨誓詞、集體觀看閱兵式等主題教育活動,增強了黨員的榮譽感、責任感。
加強學習,提高能力。首先注重加強村兩委成員時勢政策的學習,通過集中學習、專家講座等形式,提高他們落實上級政策的能力。其次,組織村兩委成員及黨員、群眾代表,分赴臨沂、菏澤等多地考察學習,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提高了管村治村能力和水平。
強化作風,提升形象。培養干部不懼困難,敢打硬仗的工作作風,樹立擔當精神。嚴明工作紀律,提升班子及成員的威信及形象。
樹立核心,壯大隊伍。工作中注意突出黨支部書記的核心作用,樹立其工作威信。同時注意培育新生力量,吸收預備黨員2名,培養后備干部2名。
以美麗鄉村建設促進精準扶貧
打造宜居環境,建設美好家園,不僅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必要條件。為此,劉建新著力打造和諧宜居村、生態文明村,多方籌措資金90多萬元,對村莊進行綜合整治,實施“五化”工程,進行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凈化改造。共硬化村內外道路9公里,種植綠化苗木9000多棵,安裝高標準路燈30多盞。如今村內街道干凈、墻壁整潔、環境優雅,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美麗鄉村要表里如一,不僅要有外在美,同樣需要內在的美。內在之美,才是鄉村的根和靈魂。為此,石門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強化安全、和諧理念,更多注入了道德的內涵、文明的內涵、文化的內涵。以實施監控工程為契機,提升全民安全意識;通過建設文化大院、開放農家書屋、開設儒學講堂,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評選“好媳婦好婆婆”、表彰“善行義舉”等提倡優良道德;通過成立道德評議委員會、紅白理事會倡導文明新風;通過成立文藝隊、組織廣場舞等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如今,安全健康、和諧向善、文明有序的村風民風悄然形成。
以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精準扶貧
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是群眾享受社會發展福祉,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推進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因此,劉建新圍繞包括教育、醫療、文化、就業、住房等在內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編織了一張兜住困難群眾生活的保障安全網。

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一方面,劉建新認真落實教育扶貧政策,宣傳先進教育理念,喚起家庭、學校、社會對基礎教育的重視,并以石門小學為著力點展開工作:促成小學與曲師大附屬中小學結成幫扶對子,多次進行送課下鄉;尋求社會資金近2萬元,在“六一”兒童節舉辦“送溫暖、獻愛心”活動,為困難學生購買學習用品,遴選12名特困學生給予資助;協調社會資源捐贈小學電腦、教學多媒體、課桌椅150多臺(套),改善了辦學條件。另一方面,通過開展文化活動,轉變人們落后觀念,改變人們精神面貌。邀請曲師大書法家春節送春聯,組織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舉辦春節拔河比賽及腰鼓表演,聯絡藝術團、電影隊下鄉演出、放映等。
完善醫療服務和安居保障。爭取5萬元資金,對村衛生室進行改造,充實醫療設備;和泗水人民醫院簽訂醫療合作協議,對困難家庭就醫實施優惠政策;每年組織60歲以上老人進行保健查體;及時動員群眾參加合作醫療,享受醫保政策。爭取45萬元專項資金實施安居工程,為30戶住房困難家庭建起了新房。

實施關愛行動,促進創業就業。籌集社會資金2萬多元,在每年中秋、春節、“七一”建黨節等時間節點,向困難群眾、老黨員送上慰問金及米面油等生活用品,送去組織溫暖。
為全村60歲以上老人購買了2016年“銀齡安康”保險。組織50多人次參加了種植、養殖等技術培訓,為創業青年提供政策、金融、市場等方面的服務,促進了群眾就業創業。(通訊員:張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