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相信改變會發生——養育完整而富有靈性的孩子》授權發布,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轉載請注明出處。
滿足深層渴望:安全、接納、我是重要的
父母創造條件,能夠讓孩子在安心做真實自己的前提下,內心渴望得到滿足,這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而且,這么做并非只對孩子有好處,對父母也有滋養作用,因為人與人在渴望層面的聯結互動,本身就是一種滋養、治愈的能量。
“安全”“接納”和“我是重要的”這三種渴望在幫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方面尤為重要。以下九個案例,幫助父母辨識出孩子的這些渴望,并學會用健康的方式予以滿足。
我是重要的
高自我價值感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認為自己很重要,是值得被愛、被尊重的。如果孩子在小時候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我是重要的”這一渴望得到充分滿足,并逐漸內化,那么孩子長大后就無需通過種種努力,靠尋求外在的認可來證明自己,比如努力追求金錢和地位、眾人的矚目等,或者當別人不贊同自己時表現得異常憤怒,覺得別人不重視自己。滿足孩子“我是重要的”渴望,就等于幫助他充實內在的力量感,為他自在綻放的生命打下堅實的基礎。
案例:重視孩子的感受
媽媽:每次我和老公帶然然去參加聚會,她都嚷著說不去,我們講了大半天道理,她才勉強答應。可是到了聚會上,她繃著臉誰也不理,還一個勁兒催促我們回家。這孩子真不懂事啊!
孩子:我不喜歡跟爸爸媽媽去參加聚會,要跟很多不認識的人打招呼,還沒人跟我玩,真沒意思!我好難過,覺得爸爸媽媽根本不在乎我。
心理影響:總是忽略孩子的感受,會讓孩子感到自己不重要。
我們也會有類似的體驗,不是嗎?當沒人在乎我們的感受時,我們對此做出的解釋很可能就是自己不重要,有別的人或別的事比自己更重要。這的確令人沮喪、難過。大人尚且如此,孩子更是這樣。特別是當孩子的感受總是被忽略時,他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不值得被關注,我是無足輕重的。這樣的結論一旦產生,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就降低了。
滿足“我是重要的”渴望的建議:重視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感覺自己是重要的。
首先,從心理上重視孩子的感受。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即使無法完全準確地體會到他的感受,至少應該認識到,這些感受的產生都是有理由的,值得被理解。當做到了這一步,往往就不會對孩子的行為產生憤怒情緒了。
其次,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認可。比如“我知道這對你來說很不容易”“對你來說,這的確很無聊”“如果是我,也會有這種感覺的”……當孩子感覺到父母在乎并理解自己的感受時,即使行為上必須配合父母,他也不會覺得自己不重要。
最后,對于孩子的配合,父母要表達感激,這么做能夠強化他“我是重要的,值得被尊重”的自我認知。
案例:誰都可以發表意見
媽媽:璇璇這孩子真把自己當個小大人了。我和她爸爸商量什么事兒,她都要摻和進來。上次,我們商量假期去哪里旅游,她說要去美國,因為她有一個好朋友去過了,很好玩。美國是那么容易就去的嗎?我說她“小孩子家什么都不懂,別摻和”,她還挺委屈,噘著嘴跑到一邊生氣了!
孩子:我怎么就不懂了?說自己的意見都不行嗎?我就知道爸爸媽媽不會在乎我的意見。哼!
心理影響:當孩子感覺自己的意見很重要時,內在力量會被激發出來。
父母尊重孩子的意見,首先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與父母雖然在家庭中的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由此就能發展出不懼怕權威、平等待人的美好品格;其次孩子會感覺自信,因為提出的意見即使不被采納,也是有價值的,這種信念反過來會使孩子的力量感越來越強。
如果今天我們不給孩子表達意見的機會,那么明天他可能就會習慣于忽略自己的意見,覺得自己不重要,甚至不相信自己!我們都希望孩子長大后,能夠按照內心的意愿創造想要的生活,所以從現在起,就需要讓孩子意識到他的意見很重要,慢慢激發出他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并據此做出選擇的力量。
滿足“我是重要的”渴望的建議:讓孩子感覺自己的意見是重要的。
關于孩子的事情,比如穿什么衣服、選什么玩具等,在合理范圍內(比如多少錢以內)可以由他自己決定。還有些事情,即使不能由孩子自己決定,比如學校的選擇,父母也可以將他的意見考慮進去。當孩子發表意見時,哪怕最終沒采納,父母也可以表現出尊重和欣賞,這樣就能創造一種開放的氛圍,為孩子內在力量的增長提供適合的土壤。
案例中的媽媽可以主動邀請璇璇發表意見,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愿意聆聽,并且認真對待自己的想法。接下來,欣賞和認可孩子意見中好的部分,比如“嗯,美國的確很好玩,風景好,空氣也好,特別是迪士尼樂園,小朋友都愛去。有機會的話,我們可以去玩玩”。然后,解釋這次不能去的理由,“去美國需要辦簽證,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了”“去美國需要很多錢,超出了我們現在能夠負擔的范圍”,等等。通常,孩子只要感覺到父母很在乎自己的意見,心理上就得到了滿足,自然就能接受不一樣的選擇了。
案例:敢于提要求
媽媽:我們家妞妞很不懂事,每次出去吃飯,她都嚷著要去吃自己愛吃的,不聽我們的。小孩子哪來這么多要求,有得吃不是已經很好了嗎?比我們小時候強多了,她還不知足,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孩子:每次都聽爸爸媽媽的,這次我就是想去吃比薩呀!唉,對爸爸媽媽來說,我一點兒都不重要,我的要求說了也白說。
心理影響:如果孩子的要求總被忽略甚至被批評,可能會影響他對自己的判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和偏好,由此產生了要求。孩子也不例外,提要求是很正常的。遇到要求不被滿足的情況,心理健康的大人可以自我調整,但是孩子正處在心理狀態形成的關鍵時期,得到的回應可能會對他產生很大影響。假如父母通常的回應是批評,孩子也許就會產生自責心理,覺得自己不該提要求,更不用說要求得到滿足了。
滿足“我是重要的”渴望的建議:重視孩子的要求,但并非一定要滿足他。
當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首先認可這是正常的愿望。父母采取不批判的態度,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提出要求的行為很安全,不會產生自責心理。
其次,重視孩子的要求,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滿足,這能幫助孩子感覺自己是重要的,值得被滿足。
再次,父母也不需要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這么做反而是不健康的。如果不能或不愿滿足,最好告訴孩子具體的理由,從而幫助他理解并接受這個結果,也有助于孩子在現實中不斷調適自己的需求。
最后,允許孩子在要求不被滿足時表達失望、難過、憤怒等情緒。父母可以為孩子表達情緒的行為設立界線,用愛陪伴他接納、走過這些情緒。
在上面的案例中,媽媽需要讓妞妞感到自己的要求得到了重視,同時還要讓她知道,父母的要求也應該得到重視,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比如,告訴妞妞大家可以輪流決定吃什么,這次聽爸爸的,下次聽媽媽的,再下次聽妞妞的;或者三個人投票決定,少數服從多數;等等。只要在平等的基礎上重視每個人的要求,就是健康的處理方式。
要點回顧
1. 常用指責、超理智方式(教官式家長[微博])對待孩子,就像在孩子面前豎立起一面凹透鏡,映射出自卑;常用討好方式(直升機式家長)對待孩子,就像在孩子面前豎立起一面凸透鏡,映射出自大;常用打岔方式對待孩子,則像在孩子面前豎立起一面哈哈鏡,孩子照見的自己是混亂的、不清晰的、困惑的。這些鏡面的映射作用都可能降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影響孩子的自尊自信。
2. 如果父母真誠一致地對待孩子,滿足孩子被尊重、理解、接納、欣賞和支持等內心渴望,在孩子面前豎立起一面“愛的平面鏡”,就能主動幫助孩子提升自我價值感,自尊自信。
3. 別讓“理想樣子”遮擋愛的平面鏡。我們可以在接納、尊重孩子原本樣子的基礎上,鼓勵和幫助他發展出更多美好品質,支持他成長,去面對世界。
4.“安全”“接納”和“我是重要的”這三種渴望在幫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方面尤為重要,父母可以學著用健康的方式去滿足孩子的這些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