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前的這個周日,8歲的劉易晴下午在學舞蹈,晚上還要學書法。像劉易晴這般年紀的孩子,若是沒上幾個培訓班,似乎就成了異類,父母也會覺得不安。這樣的需求下,兒童培訓不火才怪。省城一所大學的在校生靠兼職教古箏,一年能掙十萬塊。她的同學,有的甚至靠這個買了房。

“六一”再聚焦孩子的課余時間,要“自由”還是要“充實”,局外人怕是說不清楚的。正如一位爸爸說的:“我現在不讓兒子多學點東西,等他長大點,會不會怪我呢?”
小區還未交房,培訓學校就來搶市場了
位于濟南市歷城區桑園路旁,一條與新建小區配套的商業街仍略顯空蕩。該小區還未交房,但在商業街的最西端,三家緊鄰著的兒童培訓機構已有模有樣地開門營業。從舞蹈到跆拳道,從繪畫到魔術,這三家培訓機構幾乎囊括了一個孩子能學到的所有課外興趣科目。
主要從事美術培訓的維亞爾藝術培訓學校是其中一家。老板趙剛不到30歲,5名核心教師,兩三名行政人員,一周之前,這個不到十人的小團隊開了這個培訓學校。至今,十幾個孩子已報班,大多在6歲至8歲。“雖然剛開業不久,但很久之前我們就開始籌劃了,再加上裝修,已經幾個月了。”在這個不算繁華的商業街,每天每平米租金5-7毛錢,再加上招租人打了折,一百多平米的房子每月租金只有2000塊。“裝修也從簡,一方面可以節省成本,另一方面也環保。”趙剛說。
這不是他第一次創業。還在上學時,趙剛就幫助導師陳天強在科院路附近開了一家培訓學校,教授他的專業油畫。如今他瞅準了這個市場,出來單干。“這個小區雖然還沒交房,但附近小區不少,學校也不少,我們來這兒就是為了搶占市場。”他的助手王維說,將來的競爭會很激烈,這從另兩家培訓機構比鄰而居,就能感受到了。
何時能收回房租、裝修和師資等成本?趙剛和王維似乎并不擔心。“如果口碑立好,周圍的市場是足夠大的。”王維說。
“現在不讓他學,長大了會不會怪我”
5月31日下午,就在趙剛的學校隔壁,8歲的劉易晴在父親的陪同下趕來學習舞蹈。“女孩子小時候就得學學音樂、畫畫、跳舞什么的,要不然以后連個特長都沒有。”除了舞蹈,劉易晴當晚還要參加一個書法班。按照父親的話,就是要“修身養性”。像劉易晴父親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
歷下區市民趙先生的女兒今年七歲,上一年級,從去年起報了跆拳道和古箏兩個培訓班。“學跆拳道,是希望她強身健體,將來能保護自己。另外,女孩子最好能掌握一種樂器。”趙先生說,剛開始學的時候,孩子有抵觸情緒,但現在情況好多了。
目前,趙先生的女兒一周上一次古箏課、兩次跆拳道課,一年的培訓費至少一萬元,盡管很難衡量這些培訓項目的效果,趙先生還是要求女兒至少練到十五歲。這樣算起來,等到孩子學成,單培訓費一項就要近10萬元。這對普通工薪階層的趙先生一家來說,不算小數目。
公務員陳國兵的兒子報的班更多,一周4個,書法、鋼琴、英語、游泳,幾乎占據整個周末。為了孩子學習,老陳和妻子輪班,這個接孩子那個就做飯,周末難得清閑。朋友們調侃他“生活質量太低”,老陳很嘴硬:“我這生活質量是低,但我心甘情愿。”老陳的想法是,他小時候胡打亂鬧啥都沒學會,現在雖衣食無憂,也只能“等退休”。他不希望兒子和他一樣,一輩子過得無聊:“如果我現在不讓他多學點東西,等他長大一點,會不會怪我呢?”
聲樂專業大學生 靠兼職培訓買了房
成千上萬個老陳,帶動了兒童培訓的大熱。
程軍(化名)是省城一所重點大學藝術系的研三學生。之前,她在兩所藝術培訓學校兼職教古箏,如今干脆單干,自己做家教。相對于培訓學校,程軍的家教價格低一些,半年教25節課左右,學費2500元。如今,固定跟她學的學生有20多人,不耽誤研究生課程的情況下,她一年輕松賺十萬。“我的同學或多或少都在一些培訓機構兼職,我的收入不算太多,有的同學靠這個給家人買了房子。”程軍說的同學,是與她同級的聲樂專業學生,盡管還沒畢業,但已經靠兼職培訓,賺夠了首付,在章丘買了一套房。
而這種家教模式,也吸引了很多文工團及學校在職教師。秦清(化名)是一所學校的音樂老師,從業十多年,工資兩三千塊。從去年開始,他在家帶學生彈鋼琴,年收入暴漲了近十萬。
“每個周末平均上課10小時,再加上寒暑假幾乎每天都有學生。每小時100塊,也能掙小十萬了。”秦清說,他的這些外快遠遠超過了很多語數外老師的收入。“小學生不怎么會去補習這些科目,反倒是藝術類的課程更受家長青睞。”這樣的培訓,幾乎不需要成本,因為在家里就可以,也不需要去工商、教育部門登記。程軍說,若說成本,那就是他們這些年來學藝術,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這給趙剛的藝術培訓學校帶來偌大的壓力。“在家帶學生,活多了多干,活少了少干,但對我們來說,各種支出天天都在增加。”趙剛說,他們的優勢在于辦學正規、師資穩定,“當然,收費也高,這一情況在大型培訓學校更明顯。”
兩萬元的智力提高班值不值,家長不知
“想當初我給孩子報了一個智力提高班,花了兩萬元,誰能說清有什么效果呢?”濟南市民彭先生說,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打著智力提升、情商培養等名號的培訓班,看起來很誘人,但培訓內容實在太虛,很難看到具體效果。課程設置上,則是一些團隊游戲、活動等,所謂“讓孩子頭腦得到鍛煉”。既然如此,為何為孩子報名?“寧可信其有唄!”彭先生說。
而對大多數藝術培訓的考核辦法,就是考級。陳國兵說,雖然他沒指望兒子成為鋼琴家或者走專業道路,但為了督促他練琴,也打算讓孩子一級級地往上考。剛剛參加工作的楊軼遠自小練習小提琴,并且考取了六級證書。雖然初中之后就沒再練下去,但他認為,那段經歷還是有用的,至少培養了樂感,讓他在接觸其他樂器時得心應手。
一邊是可能出現的受益,一邊是對培訓科目、方式和目標的模糊,很多家長最終還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為孩子報了很多個班。“錢白花了還能再賺,耽誤了孩子,就后悔未及了。”有家長如是說。
究竟是給孩子一個“成功的童年”,還是“自由的童年”,家長們很難想清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孫云曉表示,由于人的興趣天賦不同,培訓班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不過,部分家長不考慮孩子的興趣或是報班過多,體現的是家長的焦慮心理。“這些家長害怕孩子在競爭中不占優勢,因此一味求多求全。”孫云曉認為,目前中國的青少年較為缺乏的是動手操作類和社會實踐類培訓,運動方面的教育也應加強,社會更需要這樣的培訓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