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人才培養工作研討會于3月25日在山東大學召開。來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山東省教育廳以及普林斯頓大學、密歇根大學、牛津大學、波爾多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40余所國內外高校的140余名代表參會,以拔尖人才培養為主題開展了深入的研討與交流。
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張大良司長介紹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以下簡稱“拔尖計劃”)的進展情況和實施經驗。該計劃由教育部與中組部、財政部于2009年共同啟動實施,目的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優勢基礎學科建設一批國家青年英才培養基地,吸引最優秀的學生投身基礎科學研究,努力使受計劃支持的學生成長為相關基礎學科領域的領軍人才,并逐步躋身國際一流科學家隊伍。
計劃實施以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20所試點高校大膽改革、努力創新,以“領跑者”的理念建立拔尖人才培養試驗區,以“選”“鑒”結合探索拔尖學生選拔方式,以“一制三化”(導師制、個性化、小班化、國際化)探索因材施教模式,形成了一套有效機制。目前,“拔尖計劃”共培養出四屆畢業生3500名,支持本科生總數累計達7600名。前四屆畢業生中,96%的學生繼續攻讀研究生,其中約有65%的學生進入了排名前100名的國際知名大學深造,10%的學生進入了排名前10名的世界頂尖級大學深造,初步實現了成才率、成大才率高的階段性目標。拔尖學生普遍展現出既有遠大理想又腳踏實地的精神風貌,在批判性思維能力、知識整合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表現突出,部分學生已在學術領域嶄露頭角,在世界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在國際大賽上表現優異。
“拔尖計劃”的實施,不僅吸引了一批有熱情、有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以崇尚科學、追求學術為人生理想,更激發了教師培養創新人才的熱情,帶動了學校全方位創新人才培養改革,發揮了很好的示范輻射作用。張大良指出,拔尖創新人才處于人才金字塔的頂端,是科技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驅動力,誰能培養和擁有更多的青年英才,誰就掌握未來國家發展競爭的主動權。高校作為智力資源最為集中的場所,必須肩負起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使命,要厚植土壤、廣聚資源、加強學段銜接,繼續優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努力培養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為國家創新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普林斯頓大學的Chung K. Law教授、密歇根大學的Brian P. Coppola教授、牛津大學的錢忠民教授、法國多爾波大學的Guillaume Olive博士分別作專題報告,介紹了美國、英國和法國高校拔尖人才培養的做法與經驗。清華大學史靜寰教授結合課題研究情況分析了我國高校拔尖人才培養的多元模式。山東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作為“拔尖計劃”試點高校代表分別介紹了拔尖人才培養的已有經驗和工作計劃。東南大學作為非“拔尖計劃”試點高校代表介紹了吳健雄實驗班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與會代表圍繞拔尖人才培養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