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申請海外留學的同學們而言,通過了各種語言和資格考試,擇校就是下一個最為重要的話題。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校與專業,對于申請者而言是一次對未來學習和生活方向的探索,更是一次對自身發展和特征的認真了解。在紛亂的院校排名和浩如煙海的招生信息中辨明方向,找準定位,才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Dream School。讓我們看看“已有所屬”的小伙伴們給考生們提出了怎樣的建議:
受訪學生:
王雨舟,哈佛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碩士在讀,托福成績110分;
段秋萌,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碩士在讀,托福成績111分;
董林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應用數學與商學院[微博]本科在讀,托福成績112分;
曲昊源,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能源科學技術專業碩士在讀,托福成績116分;
馬驍驍,劍橋大學經濟學博士在讀,托福成績110分;
白雪瑩,法國ESSEC 商學院商業管理專業碩士在讀,托福成績110分。
以上6位同學均為2013年度ETS托福獎學金項目獲獎者。
• 了解自己是第一步
國外優秀高等院校數不勝數,對于將要申請的考生們而言,擁有高水平教學質量和口碑的Dream School當然是最理想的選擇。然而在這之前,問問自己感興趣的到底是什么,擅長哪些方面,適合哪個國家,想學什么,今后的計劃是怎樣,樹立自己的思路某種程度上比看遍所有院校專業排名更有意義。畢竟這決定了你未來幾年內甚至更久之后的學習和發展方向,能不能在最喜歡的領域學習最有價值的知識,取決于你在申請學校的時候是否選擇自己真正的追求。
•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海外院校雖然數量龐雜,但只要是正規院校,基本在網站或者招生簡章里都有非常詳細的學校和專業介紹。在選擇學校時,要盡可能的多得了解關于備選學校的一些信息。比如學校位置、院系結構、專業課程設置、學制、有無實習機會、教授背景和研究方向等等。這些信息對于申請者了解今后學習環境以及內容都是必要且非常有幫助的,建議申請者要自己親自去了解,可以的話,實地考察一下會是最好的。
• 巧借人脈資源,了解具體細節
了解了學;厩闆r之后,如果有機會的話,建議申請者多多跟在校或畢業的學長學姐多多取經。有一些與校園生活以及今后發展聯系緊密的細節信息,比如實習期,畢業后就業方向,或者學校周邊環境等等,可能不會出現在學校的招生手冊和網站上,但在過來人眼里,他們卻是與學生聯系最緊密的關鍵信息。有一些學校會在國內設置招生代表,與他們交流,也可以獲得更多第一手信息。
• 擇校也要講“默契”
國外的很多院校不僅有自己獨特的人才資源和歷史傳統,也有屬于自己的風格和氣質。受訪的同學們提到,選學校,有時候要看“氣場”是否相合。學校的歷史、背景以及教學風格,社交活動,都是申請者應該考慮的要素。申請者可以建立一些機會與在校學生做直接交流,看看學校的風格是不是自己喜歡的,能適應的,這決定了今后幾年你的學習生活是否能順利且快樂。
• 合理安排,親力親為
申請學校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技術活兒,且不說各校截止時間不同,網申、面試等不同方式也決定了申請者必須在時間和精力上做好安排和準備,才可以避免由于一些技術型失誤導致與心愛院校擦肩而過的遺憾。此外,受訪的同學們幾乎都是由自己獨立完成整個申請過程,建議申請者在了解信息、文書撰寫、院校溝通、遞送申請等環節最好親身參與,請一些母語是英語的同學和朋友對于書面材料提一些建議,這樣才能保證申請者本身不僅對于申請步驟和院校背景了如指掌,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加深對海外文化和溝通方式的理解,提前適應海外學習環境。
小伙伴們說:
白雪瑩:“要多跟正在讀書或者已近剛畢業的學長學姐交流,正在讀書的同學會給你近期最準確的信息,關于課程和生活等等,已經畢業的同學會給你一些比較遠期的情況,比如近兩三年的就業趨勢。比如我當年申請的時候,有的學校是一年兩個學期,有的是三個學期,有些是找到實習就可以去和學校商量幾天上課幾天上班,有些學校就規定實習必須是脫產。這些細節學?赡芏疾粫䦟懙秸猩畔⒗铮阋埠茈y想到這些問題,但這些都是最棘手的事兒,如果問正在讀書的同學他們肯定繞不開這些,所以有機會最好跟他們多交流。另外學校的地理位置等也很重要,會影響到你參加社交活動或者實習機會。如果學校在比較偏僻的地方甚至是大農村,那找實習的時候可能都比較不方便,需要綜合考慮一下!
王雨舟:“不同的學校有著不同的校風與文化,我們需要找到一個與自己氣場相合的學校,這樣在其中學習會有如魚得水的快樂感,同時你也會遇到許多與你想法相近的同齡人,這些朋友會是你非常寶貴的資源。我們借申請學校的機會正好可以對自己的過去進行一個梳理,然后思考一些比較有挑戰性的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往哪里去?”當把這些問題的答案想清楚,明白自己的遠大夢想究竟是什么了以后,我們自然也就知道是否眼下去讀這樣一個學校能夠幫助我們實現這樣一個遠方的愿景,在撰寫個人陳述文章時,也可以寫得精彩又深刻。選擇自己所學專業時,要考慮整個社會的發展趨勢與未來需求。在你的眼中,有什么問題是你希望能夠幫助我們的社會去解決的?然后你目前的能力是否足夠去解決這個問題?如果答案是否,你需要如何去做準備來幫助自己提高相關的能力?依照這些問題的答案,你可以認識到你所學的專業是否會對實現這個目標有幫助。”
曲昊源:“選學校不僅要考慮自己的興趣、喜好,還要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有個簡單的預期。一定要把學校的網頁仔細看一遍,要花很多時間找錄取條件和相關信息,摘錄在統一的文檔里面備用。另外,在看網站的時候,也可以留心該學校的特色、精神、對錄取者的要求等等,在寫文書的時候“投其所好”。申請季越早做準備越好。如果出國讀研究生的話,最好能在大二左右就想好是否要出國,然后在大三把托福、GRE考試搞定。大三的暑假開始關注選校的事情,9、10月份寫材料,11月網申、寄材料等。盡量不要拖到最后一刻。申請過程中有任何問題,及時與小秘聯系。注意發英文郵件的基本禮儀,不要讓人家覺得你很不禮貌。另外我建議出國文書還是由自己寫,因為自己的情況只有自己最清楚。寫出來的文章如果連自己都說服不了,那么錄取辦公室更不可能被打動。語言可以找母語是英語的同學、外教等幫忙潤色修改!
馬驍驍:“國內外的專業情況可能會不太一樣,國內熱門的專業國外不一定那么熱門,比如經濟、金融在國內是很熱的專業,很多人畢業了會做分析師,做證券、投行,和資本市場和證券市場掛鉤,但在國外,經濟學是一門比較基礎的理論學科,和政治、歷史很像,更多研究的是人與社會的關系,金融學在國內教授的內容與實際應用會有差距,但是在國外,金融專業的學習很多時候是與業界關系非常緊密的。另外我覺得了解自己的實際情況很重要,你的背景和實力決定了你可以被哪些與之相配的學校錄取,在這個基礎之上,適當結合興趣和之后的發展規劃選擇學校會比較可行一些。我的一些同學會在申請之前參加一些Summer school的項目,近距離了解自己想申請的學校,我覺得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董林晨:“雖然是出國讀本科,但其實所有的準備和選擇都是我自己來完成的。對于擇校我會比較在意學校的學術水平,以及我想申請專業的在研究領域的成就。我覺得選擇美國的大學,很大程度上會考慮這個學校的校園文化和學生的氣質是不是我喜歡的,如果不是自己喜歡的,就很難對學校產生熱愛,也會覺得環境很陌生,美國學校很在意學生對母校的忠誠度,所以這一點很重要。我覺得排名并不代表一切,有些同學可能會把排名靠前的學校挨個申請一遍,但如果你不了解這個學校的氣質,在申請過程中你就很難讓學校覺得你就是他們想要的人才,申請是雙向選擇,成功的選擇是讓自己和學校都覺得找到了正確的目標,很愉快!
段秋萌:“我覺得對專業感興趣是最重要的,我當時申請的統計和運籌學都是我最感興趣的方向。選專業一定要花時間了解這個專業學的是什么,老師在教什么,研究方向是什么。和學長學姐聊一聊國內外的情況有什么區別,千萬不要道聽途說,要自己去了解。我覺得網上的信息不可盡信,比如有的人說哥大的統計很“水”,但我的體會完全不是這樣,我學到了很多。我覺得任何一個專業好不好不在于別人怎么評價,而在于你是不是在努力學習研究,如果你認真學習了,那么沒有一個專業會是“水”的。當時申請的時候也會注意不同層次的學校都會申請一些,我也研究了他們的錄取比例,最后結果還是不錯的,申請有時候像是在賭一個結果,要有好的心態,做好準備和研究之外,要相信自己一定會被錄取的!
在采訪中,我們發現無論是對于語言考試還是申請過程,同學們強調最多的幾個詞語是“積累”、“練習”、“興趣”以及“適合”。語言考試不僅僅是留學生走出國門的敲門磚,更重要的是幫助大家為今后的留學生活打下夯實的基礎,提前適應國外的學習環境和節奏,并完成個人語言思維和運用能力的整體提升。讓考生在備考過程中訓練可以受益終生的技能,才是語言考試的核心目的。另外,受訪的同學們紛紛提到,留學生活給他們帶來的最大收獲就是開拓了眼界,豐富了知識,接觸了多元文化,也鍛煉了獨立生活和獨立思考的精神。通過留學生活,看到更廣闊的的世界,塑造更為完善的人格,相信這才是留學生涯帶給他們比一紙證書更有價值的收獲。
(來源:ETS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