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十年薪火相傳,一甲子春華秋實。始建于1958年的濟南市歷城第二中學如今已走過61年的光陰。歷城二中也從一所寂寂無名的農村中學,靠著一個個扎實的腳印,逐漸成長為知名度、美譽度雙收的齊魯名校。
過去的一年,歷城二中不僅迎來了60 周年校慶,占地約30萬平方米的新校區也投入使用。一個學校的穩步發展,離不開一位好的引路人,歷城二中校長李新生就是這樣一位事必躬親、以身作則的領航者,肩扛著二中使命的他說,“這將是二中的新紀元的起點”。

“勤文化”是二中校園的主旋律
雅斯貝爾斯曾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對教育的意義進行過闡釋: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對此,李新生深以為然。他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引領和喚醒,而一個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才能喚醒靈魂。也就是說,只有教育者先以身作則,用自己的人格去引領學生、做出表率,學生才能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老師的熏陶,進而在精神世界中產生認同。
“人生在勤,志達天下”,這不僅是歷城二中的校訓,更是二中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二中倡導的“勤文化”,正是在領導干部和教師們自上而下的示范中,才能在校園中流行開來。李新生相信,教育是講究環境的,思維、習慣的形成與環境氛圍的塑造是離不開的。在良好的校園文化助力下,教育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在歷二,“勤文化”的氛圍滲透到校園的每個角落。自2001年擔任歷城二中的校長以來,李新生早已養成了獨有的作息習慣:每天早上6點到校,晚上10點后回家。在歷城二中,甚至有這樣一種說法——“校園中最后亮著的一盞燈,是校長的手電筒”。在校長的帶頭下,二中的老師們也自覺地踐行著這種文化并發揚光大。“學案有發必收、有收必批,考卷批閱不過夜,次日及時講評”已成為每位二中老師的工作日常。一位畢業生曾在離校之際深情告白母校,他說到,“十分感激每位老師陪伴了我們三年學習生涯,每天比我們早到班級,同時又是最晚離開學校的那個人,我們沒有理由不努力。”
“培養好每位學生,是我們終身的事業”,在這樣的初心下,在“勤文化”的哺育下,二中人孜孜不倦的做著天道酬勤的踐行者。
潤物細無聲,解鎖奧賽奪金秘笈
在剛剛過去的第32屆中國化學奧林匹克(決賽)中,歷城二中四名學生獲得了三金一銀的優異成績,同時這四位同學均被北京大學預錄取。歷城二中奪目的奧賽成績,已成為一張響當當的名片。據統計,自2010年以來,歷城二中共獲得國際奧賽金牌3枚、全國金牌33枚,銀牌25枚,成為山東省獲得國際和全國奧賽金牌最多的高中。

歷城二中的奧賽成績是鍥而不舍的結果,據李新生介紹,學校從2007年開始著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奧賽人才正是其中之一。當時,教育部出臺的文件中指出,奧賽成績將不再作為保送的條件。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學校將奧賽擱置,不再重視。與此相反,歷城二中在拔尖人才培養方面,從來不帶有功利性的眼光,他們秉承著興趣和能力兩項標準,為有學科特長的學生提供鍛煉的平臺。

李新生認為,通過挑戰高學科難度的奧賽訓練,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奧賽成績,實現個人價值,更為重要的是,可以達到鍛煉學生意志品質的目標,讓學生擁有刻苦攻堅的決心和寵辱不驚的心理素質。“培養‘人’的初衷若是有偏差,這條路就會走的坎坷。而歷城二中的初衷就是幫助‘人’成長,走在這條健康發展的道路上,取得豐碩成果則是順其自然的結果。”李新生說到。
在歷城二中,有志于參加奧賽訓練的同學,會被單獨劃分為一個班級,由專門的奧賽教練進行訓練。在攻克奧賽的路上,陸續有學生退出訓練,而留下來的人經過奧賽錘煉,不僅普遍綜合素質較高,還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雖然不是所有人都能登上奧賽的領獎臺,但是極強的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是他們最大的收獲了。
“不能把奧賽當做通往名校的敲門磚,只有真正熱愛這個學科,有鉆研探索精神的學生,才能在學有余力的同時,在學科道路上長久地走下去。”李新生殷切的說。
實力,是贏得尊重的不二法寶
如今的歷城二中,所到之處欣欣向榮。科技創新、陶藝、藝術體育這三張閃亮的王牌,也已經成為學校特色。
擁有國家專利4168項,成為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科普教育基地,“普惠創客教育體系研究與實踐”課題獲2018年教育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山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學校舞蹈隊、器樂隊、合唱隊、毽球隊、排球隊在全國、省、市比賽中嶄露頭角……凡此種種,是幾代二中人日以繼夜奮斗的成果。
李新生仍然記得,上世紀80年代的歷城二中是什么模樣。“1983年到1986年我就在二中讀高中,大學畢業后,又被分配來到二中當老師。到現在為止我有28年半的工作經歷,其中26年半的時間是在二中度過的”,李新生說起自己和二中的淵源,頗為動容。
八九十年代的二中,和其他學校相比,起點較低。學校的樓房都是平房,硬件設施也較為落后。“當年我們上學時,住宿條件就是睡大通鋪,班級里的男生一個宿舍,女生一個宿舍,條件很艱苦。”
而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一所農村中學卻靠著自身強大的實力,在名校濟濟的教育大省殺出重圍,一步步走進了大家的視線。作為一所起點低的農村學校,在辦學條件、師資生源都不盡如人意的時候,1997年,歷城二中以歷城區第一所通過省級規劃化學校驗收的成績,打開了學校的良好開端。2002年,濟南市教育局為推動教育事業發展,將包括歷城二中在內的5所學校納入優化升級工程。也正是這一里程碑式的舉措,讓歷城二中優化了生源結構,第一次走進了大眾視野。此后,二中更是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2004年,歷城二中民辦初中部開始招生。這是二中在初、高中六年一貫制銜接教育開始探索的第一步。2008年,歷城二中開始進行科技創新教育,二中的發展軌跡有了標志性的改變,由單一的發展模式向多元化方向轉變。在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上,更是邁出了堅定不移的步伐。到了2018年,學校新校區落成啟用,硬件設施升級,多項設備屬全國領先。帶有無線網絡連接功能的智慧黑板,可輕松將課件投送至中央顯示屏,兩邊的玻璃黑板可用專用筆書寫講義,黑板還自帶擦拭功能,避免了粉筆粉塵的困擾。教室全部安裝教育部學生用光源專業認定的LED無頻閃學生專用燈,以保護學生視力。每間教室都單獨設立儲物間,桌椅全部可調節,以便讓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身高的桌椅高度。同時,為了給學生們提供舒適的休息環境,宿舍進行了全面升級,每間宿舍都配有單體空調和獨立衛生間。宿舍樓每層都有公共浴室和直飲水設備。均免費提供給學生。每棟宿舍樓內還設有兩個自習室和一個活動室,在課余時間可在此自習或開展課外活動。







“在二中的這20多年,我最大的體會就是奮斗不停歇,永遠在路上。這不僅是逆襲的過程,更是二中人獲取尊嚴的過程。”李新生感慨地說到。教育人的尊嚴,是靠自己的實力獲得的。歷城二中用身體力行的舉措,一步一個腳印的把曾經受客觀條件局限而不能做的事情,慢慢變成了現實。
集團化發展,肩扛責任與希望
時至今日,歷城二中不斷壯大發展實力,成立了教育集團,走上了集團化發展之路,李新生認為,歷城二中有責任發揮引領、輻射作用,通過集團化發展達到區域教育均衡發展,讓新加入的學校從一開始就站在高起點上運作,盡快把周邊學校打造成有影響力的區域名校。這既是歷城二中作為名校的社會責任,也是它的使命擔當。
近年來,歷城二中在升學和奧賽成績上獨占鰲頭,素質教育有聲有色,科技創新教育、陶藝教育和藝術體育教育三大名片熠熠生輝。學校已獲“全國首批數字化校園示范校”“全國十佳創新型學校”“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省級規范化學校”“山東省文明單位”“山東省中小學素質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教書育人先進單位”“山東省校園文化建設示范學校”“山東省科普示范學校”等百余項榮譽稱號。李新生校長的國家級校長工作室正式掛牌,他本人也先后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十佳創新型校長、山東省先進工作者、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山東省十大杰出科技校長、濟南市十佳校長、濟南市勞動模范、濟南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濟南市特級校長等,是山東省“齊魯名校長”培養人選,并獲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他主持參與的“個性化思維建構教學”獲教育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省級一等獎,“普惠創客教育體系研究與實踐”課題獲2018年教育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省級特等獎。

“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這正是對歷城二中從一所偏僻的農村中學躋身中國百強名校之路的最好詮釋。在未來,如何將歷城二中打造成辦學條件全國一流、辦學水平全國知名的品牌學校,充分發揮歷城二中名校帶動作用,把唐冶新區打造成全市的教育高地,讓區域內的孩子都享受到最優質的教育,是歷城二中、是李新生致力追求的事業。
(文/于付天驕 魏雪)